理论教育 庠序林立-程洋冈村的崇文重教

庠序林立-程洋冈村的崇文重教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潮汕地区素有重商崇文,尊师重教的传统,澄海更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厦厝圣母头的“仰止山房”杜伯坚/摄书斋有两个入口,东北侧入口与儒林第连通,向南侧入口通向建筑外部。建筑核心由中间一厅两房组成,主厅后带库房,并且库房通向书斋后花园。至1941年,由当时的乡长蔡歆珍兼任程光校长,重聘教员,使学校起死回生。1948年,程光、凤冈两校合并为程洋冈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改为莲中第四中心学校。

潮汕地区素有重商崇文,尊师重教的传统,澄海更有“海滨邹鲁”之美誉。作为文化之乡的程洋冈,教育历史悠久,明代已建绿波书院,清朝中后期家学比较普及,出现私塾。光绪时期创办凤冈学堂,民国时期创办程光小学校,后凤冈、程光两校合并,逐步发展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程洋冈华侨学校。

绿波书院,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乡人蔡尚喜创建于程洋冈凤岭之凤头山峦位置。因原址修建文昌阁,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周行移建于山麓。因林道乾反海禁,万历元年(1573)总兵张元勋围剿林厝围,丹砂寺、绿波书院也遭兵燹。天启六年(1626),蔡栗庵重修,自任山长并题“绿波书院”门匾。饶平三饶元歌都人、崇祯戊辰科(1628年)进士,曾出任山西沁水知县的杨任斯(戊辰八贤之一)担任主讲,门联“鉴开碧影涵新月,山挹晴光映紫霞”为其所撰。

传说,杨任斯曾拾到“水淹牛屎塔,山兜出状元”的榇书,到程洋冈山兜讲学,希望能教出个状元学生来。杨任斯在绿波书院教书期间,与程洋冈耆老蔡栗庵等友善,同为结梅会会友,遗留摩崖“第一山”及丹砂寺山门石牌坊、曲水流觞石刻多处,虎丘山上有其读书处。

历届山长及主讲有蔡守庸、蔡尚义、蔡时徵、蔡栗庵、杨任斯等。绿波书院的建立,对培养人才起到很大作用。

许氏宗祠门外杨任斯手书石刻楹联 杜伯坚/摄

清末废科举,各地兴办私塾之风日起。清末至民国,程洋冈书斋私塾如雨后春笋,仙美、临江寨、郑厝、坑顶、厦厝、湖北、许厝……全村每一聚落都有书斋私塾,几乎每个姓氏和每个片区均配有各自的书斋。而官宦之家和富人宅第更将书斋视为基本的配置,服务对象主要为家族后代,也兼收邻近其他异族弟子。

潮汕人“家有千金,必购书斋”的传统在程洋冈体现得淋漓尽致,私塾林立,笔韵墨香,泥香翰气并存。全村有书斋34个,保存较好的有15个,其中杏园书屋、仰止山房、梅园、梅轩、柏庐、松园等远近知名,尤以杏园书屋最具代表性。

杏园书屋位于加合巷,是在江浙一带从事红糖贸易的“加合”商号家屋“儒林第”的私塾。书斋占地面积约为387平方米,整体由三个厅堂组成,中间和西南部分为一层,东北部为二层,每个厅堂左右均带有两个房间,房间基本都有小天井;中间主座厅堂前凸,加廊亭,两侧厅堂朝向中间主厅。

厦厝圣母头的“仰止山房” 杜伯坚/摄

书斋有两个入口,东北侧入口与儒林第连通,向南侧入口通向建筑外部。从西南入口进入书斋,首先到达的是梯形入口天井,左侧有花圃,右侧有琉璃窗,跨过一道月亮门便是主厅前的天井,天井北侧种有菊花兰花、荷花、百合花等各类花卉,与月亮门、入口大门呈一直线。杏园有“题襟馆”匾,为相国刘墉手笔。相传,程洋冈蔡氏先祖到京津等地经营糖类生意时,与刘墉有交谊,因而能得其手迹。“题襟”源自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勤学典故,以“题襟”作为书斋题名是再贴切不过了。

临江寨内的培德书屋占地规模约156平方米,远小于杏园书屋。建筑核心由中间一厅两房组成,主厅后带库房,并且库房通向书斋后花园。与杏园相似,厅堂前有通廊,书斋入口处天井设置花圃为背景,厅前庭院与入口天井间亦有一道月亮门分隔,堂前庭院是花卉种植的主要区域。而梅轩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书斋,附属于琢祖家塾。其平面亦为两房夹一厅,不同之处是改坡屋顶为平屋顶,厅前开放的廊亭改为封闭式,使厅堂前凸,扩大内部空间。建筑柱子用横向凹凸线模分段,使入口立面成三段式,西式风格尤为明显。

杏园书屋 杜伯坚/摄

刘墉题书“题襟馆”匾 郑锡伟/摄

书斋、私塾设置的科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古文、写信为主,有的还有《珠算秘诀》《算法摘要》等数学课程。(www.daowen.com)

“一堂两厢”的书斋,中间厅堂为先生教书授业的课堂,左右厢房为闲暇休息的卧室。加合巷的杏园书屋、梅轩巷的梅轩、临江寨内的培德书屋等,其核心使用空间的基本构成均是如此。只不过附属空间中增加了花圃、月亮门、阁楼等布局相对自由轻松的园林景观,赋予读书人以闲情雅致。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引进,程洋冈私人性质的书斋私塾和开放式学校并举,并逐渐由新式学校所代替,且逐步兴起女子教育、教会教育和成人教育,初露大众教育之势,学校多以祠堂为址。

充满洋气的“梅轩”正门 杜伯坚/摄

清光绪三十年(1904)蔡氏创办凤冈小学堂,1914年扩大为全乡学堂,改名为凤冈学堂,成为清末民初澄海全县五所最先创办的学堂之一,校址设于乡中心蔡氏宗祠,并设寨内西缴(松祖祠)、许厝二房祠(朴祖祠)两个分堂(后称分校)。1914年,仙美开办育才小学堂,后改为培美小学堂、维德小学校、思齐小学校。1927年,基督教会在蔡氏宗祠后民屋主办程洋冈第一所女子学校醒民初级女校。1936年,蔡乳姑(女)在老加合巷主办教会私塾,兼收非教会儿童。1937年开办的儒溪祠私塾,学子多为成年人。

1931年,蔡向文、蔡歆珍、蔡邦彦发起创建程光私立小学校,从此凤冈小学校与程光小学并存,两校学生共计近400人,入学率居全县各乡之首。凤冈小学、程光小学与其他学堂、书斋、私塾,形成一个覆盖面广泛的教育网络。

1939年农历五月初五,汕头沦陷,日机不时轰炸,社会动荡,经济凋零,民不安生,学生人数锐减。至1941年,由当时的乡长蔡歆珍兼任程光校长,重聘教员,使学校起死回生。1941年上半年,许乃秋在许厝二房祠办民众学校。

1940年至1942年,聿怀中学教师林梦荆在程洋冈主办东江文化补习班,教读《古文评注》《战国策》和唐诗宋词,并授书法。班址先后设在许厝二房祠、庸祖祠、坑顶稻祖书屋,后又迁往邻村潜溪,部分程洋冈人仍前往学习。

1948年,程光、凤冈两校合并为程洋冈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改为莲中第四中心学校。1950年,校名又改回程洋冈小学校。1958年,程洋冈与窖美等村合为程美乡,学校随之改作程美小学,招收窖美、管陇、潜溪诸村学生入学,至1984年复为程洋冈小学。

1954年下半年,程洋冈开办民办小学(民办公助),1968年又开办“耕读小学”。1950年下半年开展“扫盲”运动,至1982年共举办5期,每期学员200余人,经县教育局检查,程洋冈完成“扫盲”任务。1984年于“梅园”“庸祖祠”“仙美”“成记祠”创办四个幼儿园,掀开了程洋冈幼儿教育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改善办学条件,1992年,村政广泛发动社会贤达、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各地的华侨,集腋成裘,1994年建成占地17.4亩、建筑面积3927平方米、可容纳600多名学生就读、教学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校舍,并改为现名程洋冈华侨学校。新校舍的建成,使全村少年儿童普遍能够就近入学,对普及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起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程洋冈华侨学校已成为片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所完全小学。

程洋冈华侨学校 杜伯坚/摄

程洋冈办学历史悠久,各类人才辈出,医生、画家、乐师、诗人影响深远,将级军官、科研人才、文史专家、航运企业家不胜枚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