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凤岭天然港湾成为连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山尾溪渡口曾造就程洋冈百业兴旺,全盛时期停泊船只绵延数里。程洋冈村口凤岭古港牌坊两边匾额题刻“四通曜”和“八达夷川”,就是对当年粤东潮州口岸凤岭港航线发达和海商贸易地位高度概括的描述。
陇路口牌坊“四通曜”和“八达夷川”题刻 杜伯坚/摄
苏湾的莲阳,原叫南洋,意即南面的海洋。唐宋时期,从溪南的银砂(大沙头)、南砂(沙头仔)到莲下的赤蟹洲(建阳、德邻)一带,尚是海湾里的片片珠状沙洲,建阳村至今还有赤蟹洲巷地名。之前建阳和德邻交界处建有汛城,设有为出海船只指引航路的航标灯。海湾里的沙洲不断浮聚,终于串珠成线,形成了“南洋龙”,清光绪年间取莲花山之南而命新名为莲阳。
程洋冈人把村前一带统称前洋,是“前面海洋”的简称。原来,程洋冈村前洋面积几万平方米相互连接的大池塘,和苏南、溪南沿国道断断续续约9公里的大小池塘都是昔时内海湾留下的清晰轮廓,岁月流逝,港湾轮廓逐渐模糊。
传统乡土社会,陆路交通十分落后,水路往往成为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古时韩江口海岸以凤岭为中心,东邻苏湾都狮山、南峙山,西有外莆都的象山、观音山直至外砂的大衙滩头,河海交并,群山作屏,浅海区形成方圆多达二十余里的弧形自然港湾。石尾下口有“潮洄头”内船坞,是粤东、闽西、赣南进出口货船停泊、起航的优良口岸。
澄海“地窄人众,间服商贾”以至“竞造诸色船只逐利”。清康熙《澄海县志·风俗篇》有“南洋为望乡,多以中盐富,士笃诗书,科目甲一县;程洋冈妇专织纴,男子喜商贩,挟重赀游吴越间,视家如寄”[25]的描述,可见程洋冈一带对外贸易有相当的底蕴。
“辟望地渔农相杂,而渔十倍于农。”[26]两宋时期,潮汕地区定居人口增长迅速,江海堤围陆续修筑,引水排水涵闸逐步完善,经过长期的水旱轮作、改土施肥,粮食产量较高。自然资源也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渔业、盐业、纺织业、陶瓷业十分兴旺,为海商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促进了商贸和航运的长足发展,逐渐形成海洋经济模式。
明代韩江流域形成了以潮、梅、汀三州为中心,辐射漳、循、惠、赣、抚数州的经济区。内陆驿道与河流航道联结的两条商路经过潮州,从广州途经福建漳州和自江西赣州经福建汀州至潮州的商路,水陆二程,贯穿三省近十个府县。
位于潮州城下游的凤岭港,作为内陆驿道与河流航道商路联结的枢纽,至宋代成为潮州海商贸易的中继港和始发港,对外贸易颇为繁荣,经常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有“粤东襟喉,潮州门户”之称。程洋冈可以说是汕头商业文化的发源地。
饶宗颐“粤东襟喉,潮州门户”题刻 杜伯坚/摄(www.daowen.com)
根据韩江下游地理变迁和文物的发掘、发现推测,繁荣时期的凤岭港大致有自永兴街口起始,沿东溪(莲阳河),东靠莲下陈厝州村,西靠澄城外埔村,在莱芜附近出大海;沿西溪经上华、大衙往梅溪、外砂河分流出海;沿南峙、内底、狮山,经“旗岭港”出海数条航道。
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转换节点。位于东溪与山尾溪交汇处“潮洄头”的凤岭古港内船坞,现尚存山尾溪渡和石尾下渡两个码头,石尾下码头至今仍是沟通对岸斗门村的渡口。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解除海禁,潮汕与南洋一带的往来日益频繁,处于特殊位置的山尾溪渡口理所当然地成为商家瞩目的商贸码头,因此程洋冈再度进入商贸的黄金时代。
登上江堤便是山尾渡码头 杜伯坚/摄
“程洋冈直渡距城东北十五里,山尾溪达府城四十里。”[27]山尾溪渡口位于山尾(仙美)村北侧江堤,是凤岭港的主码头,兴旺时期,往返南洋的洋船,航行韩江的客船、货船,捕捞归帆的渔舟,观景览胜的游艇,归湖特有的杉排、竹排,来自梅县一带的煤船、炭船……从港口起航的盐船、糖船、陶瓷船……樯桅林立,白帆映日,行人如鲫,川流不息,绵延数里。“以志天下名山大川,观春汛,则风帆千张,神如翻书过册。”[28]这是程洋冈《林氏族谱》对当年山尾溪渡繁荣景象的描述。
“负山阻海”“为潮郡之襟喉”,加上其他诸多经济社会因素交合,让传统“喜商贩”的程洋冈人造就了凤岭港持续数个朝代的繁荣,呈“艨艟辐辏”的如诗似画之象。
明代,海岸线进一步向海推进。清解除“海禁”之后,处于西溪水系,占据“河海交汇”新的地理位置的樟林迅速取代曾为“艨艟之咽喉”的凤岭港,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其全盛时期。凤岭港山尾溪渡口的“樯桅林立”“白帆映日”和凤岭港的“艨艟辐辏”变成了乌涂尾的“千艘万舶”“仙人翻册”和樟林港的“通洋总汇”。
樟林港兴起,各地客商、船户和其他外来人口大量到樟林定居经商,“喜商贩”的部分程洋冈人也转移到樟林发展,程洋冈的繁荣因而得以持续。程洋冈人蔡彦的父辈已经营洋船业,发迹后也于嘉庆后期全家离开凤岭港,移居樟林,其商号为“蔡万盛”。蔡彦在樟林经营远洋红头船,并成了船垄主。他于乾隆年间在蔡厝内兴建的“藏资楼”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为栈房,少数房间做住房,并附属有书斋“梅园”,成为樟林港最著名的“洋船栈”。蔡彦是红头船的先驱者之一,对江西受灾和黄河崩堤的赈灾等也多有贡献,感动朝廷,其母百岁逝世时获朝廷例封安人、诰封宜人。蔡彦曾扶助过大批族人、乡亲做船主,使红头船业和码头经营繁荣昌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