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程洋冈村:负山阻海潮郡襟喉

程洋冈村:负山阻海潮郡襟喉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澄海“其地负山阻海,市舶辐辏,为潮郡襟喉。”海外贸易的发展,使韩江流域经济中心下移,潮州以近海之利,崛起取代汀州,成为整个区域的重要出海口岸。无疑,唐宋以来潮州已经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地区,潮州港、凤岭港等都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村民有因鸡翁山一名麒麟山,而谐音将凤岭港讹称为旗岭港的说法。“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给潮州地区带来了机遇。

程洋冈村:负山阻海潮郡襟喉

澄海“其地负山阻海,市舶辐辏,为潮郡襟喉。”[1]

潮汕东北部凤凰山系和西北部莲花山脉,高山丘陵,峰峦叠嶂,绵延起伏,成为潮汕地区北部的屏障。受凤凰山系和莲花山脉拱抱的韩江流域包含闽西、粤东北和粤东三个地区,分别以汀州、梅州(嘉应州)和潮州为中心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使韩江流域经济中心下移,潮州以近海之利,崛起取代汀州,成为整个区域的重要出海口岸。

闽粤交界的潮汕地区,东南瀚海连天,潮汐渺溟,海岸线曲折蜿蜒278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给潮汕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向海洋发展的诱惑。在河流还是人类主要交通运输渠道的时代,韩江和它宽广的流域与瀚海连天的众多天然良港,为潮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闽粤航海活动,最早可追溯到秦代以前。历史上,潮州土著居民即擅长“涉游刺舟”。从考古资料看,先秦时期,潮州就有通往东南沿海、环珠江口乃至西北、北江流域的航路。自秦汉以后,福建—潮州—广州的航路成为南中国的一条海上交通要道。

潮州有海上通航记载约始于公元前1世纪,《史记·东越列传》有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反,东越王余善上书,请以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不行”[2]的记载。《隋书》记载,隋炀帝杨广造大战船,三征高丽,又征琉求,遣使赤土国,派虎贲中郎将(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琉求国……”[3]。《东里志》卷二《境事志》也记载:“隋炀帝大业四年,遣虎贲郎将陈棱等自义安泛海击琉求,破之……富商得以逡巡海道,与夷人交通,夷人亦得扬帆万里,与中国关市,皆自兹役起之也。”[4]可见,陈棱征琉时,潮州通往东洋的航路已经存在。

《宋史》称,太平兴国五年(980),“三佛齐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番商李甫诲乘舶船载香药、犀角、象牙至海口,会风势不便,飘船六十日至潮州”。[5]这被认为是潮汕地区与国外海运贸易最早的官方记载。林有钿在《唐代潮州的海外贸易》一文则认为“潮州对外贸易事业,可以上溯到唐代”。[6]

元人汪大渊在《岛夷志略》记:“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逶迤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浡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昆仑之地。”[7]此即为潮州经南海诸岛至西洋的航路。无疑,唐宋以来潮州已经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地区,潮州港、凤岭港等都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

北宋以前,我国的海外贸易主要由外国商船载货到我国各沿海港口交易。宋代,由于北方的辽、金、蒙古等政权兴起,战乱频繁,通往中亚、欧洲的陆上“丝路”受阻,对外贸易转靠海上通道。南宋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外贸重心逐渐移到东南沿海。

韩江下游冲积扇向海不断延伸,唐代还是“海浸城根”[8]贾岛《寄韩潮州愈》)的潮州港也逐步下移至新的海岸沿线。至宋代,已经有了潮州口岸凤岭港口千帆竞渡,南北货物转如车轮,永兴街头鱼虾争市肆,吆喝声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甚至是漳泉番夷言语相杂的景象。(www.daowen.com)

程洋冈,扼守于韩江干流的江海交汇处,东北距潮州城不足30华里(约15公里),是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要塞。程洋冈潮洄头内船坞为韩江汇合口,以凤岭天然港湾而得名凤岭港,俗称岐陇港,是当时潮州口岸之一。村民有因鸡翁山一名麒麟山,而谐音将凤岭港讹称为旗岭港的说法。

程洋冈水陆交通得天独厚 郑锡伟/摄

康熙《澄海县志·山川》载:“旗岭港,去城北十五里,南洋大州港之北。自韩江发源而来,凡往来货船拱泊于此。”[9]嘉庆《澄海县志·山川》则称:“旗岭港……合东陇港为一港,凡往来客舟多泊于此。”[10]《潮州府志》也有类似记载。旗岭港的位置,至今学界尚有争论。康熙至嘉庆各版《澄海县志·疆域图》和乾隆《潮州府志·澄海海防图》均标明,旗岭港处在北溪与东溪出海口之间,自东北至西南依次是东陇港、旗岭港、飞钱港、大洲港、蓬子港……康熙《澄海县志》的《疆域图》有“东陇港”标注而《山川》部无“东陇港”词条,嘉庆《澄海县志》的《疆域图》和《山川》部则标注和词条均有,且在“旗岭港”词条有旗岭港与东陇港“合为一港”的特别表述,说明两港距离相近。

老县志对“旗岭港”位置的标注 图见/乾隆《澄海县志》

陈春声的《樟林港史补证三则》一文在叙述“樟林港与东里港之关系”时说:“这里所谓之‘港’,均指河海交汇处之水道,不可望文生义混同于‘贸易港口’。明清潮州方志大多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港’字的。”[11]根据陈春声对明清地方志“港”之定义,按府、县志对“旗岭港”的表述标识,结合凤岭港的地理位置分析,“旗岭港”应是“凤岭港”沿山尾溪转北溪这一航线的下游出海口。

南宋大力鼓励商人出洋贸易。公元12世纪初,中国已有较成规模的商船队活跃在南洋群岛各地。其时,潮汕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主要商品有陶瓷食盐、锡器和夏布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给潮州地区带来了机遇。境内河流纵横,港湾密布的潮汕,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凤岭、庵埠、东陇、柘林和南澳各个港口相继崛起并逐步繁荣。潮汕地区正如杨万里诗《揭阳道中》所言:“地平如掌树成行,野有邮亭浦有梁。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12]元朝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潮汕的航海事业已经相当发达,海运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十分繁荣,呈现周伯琦《行部潮阳》所说“卤田宿麦翻秋浪,楼船飞帆障暮云”[13]的景象。

自唐代开始,潮州的陶瓷工艺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并有瓷器出口外销。到了宋代,潮州城外笔架山麓的古窑场规模宏大,瓷窑鳞次栉比,相连4华里,被称为百窑村或白窑村。现在澄海区隆都镇的前埔和莲下镇程洋冈等地,都有宋代古瓷群遗址。这些古窑生产的瓷器大部分出口外销,在马来西亚、文莱、巴基斯坦等地都出土有宋代笔架山青釉瓷器。1981年10月,中国古代外销瓷研究会和有十几个省市的文物、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参加的“古代外销陶瓷学术会”,确认潮州在唐宋时期已经是广东外销陶瓷的主要产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