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落寂无声献教育 博爱之心铸师魂
李改英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三尺讲台挥汗如雨的身影有他,学科建设的梯队中有他,“三农”服务的队伍中有他,岗位科学家的名录中有他,对事业他就是这样的执著而认真;学生的婚礼上有他,同事的病房中有他,朋友家庭发生了矛盾又想起了他,对同志他总是这样的关怀备至。然而,荣誉面前没有他,利益面前没有他,他就是这样的谦让而淡泊名利。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高腾云老师。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准则演绎着绚丽的人生风采,用一句话概括他,那就是:落寂无声献教育,博爱之心铸师魂。
三尺讲台 无悔人生
和他的初次接触还要追溯到我的学生时代,那是假期“三下乡”时,我们几个同学被派去向他咨询一些专业知识,没想到这个大名鼎鼎的教授是那样的和蔼而温文尔雅,我也顺利获得了想要的资料。毕业留校任教后,我成为动物生产教研室的一员,才知道已经升为教授的他竟是凡事认真,课前要能默背教案,讲课做到声情并茂,课后还要认真总结。他总是说教师不负责任,等于毕业时培养了一批“烂白菜”。慢慢地,他的做事风格也让我不敢怠慢。
然而印象中他好像并不富裕,一件浅蓝衬衫,一件黑夹克就是他的一贯形象,后来发现他才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两袖清风,潜心教学就是他的全部追求。当时,他的爱人已经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有轿车,有司机,而他连个手机也没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就是他的交通工具,一碗烩面就是他的待客方式,同事们每次开善意的玩笑,他总是轻松地回答,没人打扰,烩面养人,自得其乐。直到现在,自行车仍旧是他上班的唯一交通工具。
别看他生活朴素,为人低调,对于科研和教学的投入却毫不吝啬和马虎,用他的话说,钢要用到刀刃处,凡是科研花费,他肯定慷慨解囊,对于大家的试验方案他也总是废寝忘食地参与研究和讨论,包括试验的每一个步骤他都要反复琢磨,几年来同志们已经适应了他的这个特点。有时候我们的课题遇到麻烦,每当大家偷偷地对他说去“打点”一下时,总是遇到他的严厉批评,他很痛恨那些歪风邪气。
是呀,我们是人民教师,担负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自身不正,怎能培养出祖国的栋梁之才呢?耕耘知识的沃野中,他兢兢业业,永不懈怠;一间教室,半亩田地,那里有他人生的精彩。即使两鬓斑白,青春不再,只要有学生叫上一句“老师”,只要能为农业创收,再多的辛苦和遗憾也烟消云散——自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就是他无悔的人生选择!
潜心科研 淡泊名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纵观过去,我们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古老文明,然而我们却从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特别是科学研究方面,可是对于真正搞科学的人,那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由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我常常目睹老师们天长日久练出来的出奇功夫,那就是试验、试验、再试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教研组就开始了南阳牛的育种研究,经过一代一代不断筛选,说不清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如今看着农民朋友如花的笑容,有谁知道那曾经凝结了多少学者的辛勤汗水。伴随着经济发展,又开始了黄河滩绿色奶业示范带的建设,当人们在家品尝着香甜的牛奶时,大概也没人认识烈日下传授农民知识的那一个个黝黑的面孔。前一个项目刚刚结束,地方品种改良措施的探讨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皮南牛、夏南牛等一个个项目的实施给农民创造了无数效益。没有人给他任何功名利禄,甚至还要自掏腰包,但为了祖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他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实验室里有他忙碌的身影,田地里有他辛勤的汗水,养殖场里有他熟悉的面孔,讲台上有他铿锵的声音,一切只为向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有人说,搞学问的人都是又痴又呆,混不上一官半职,又捞不到利益,何苦?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人,置身在珠光宝气环境中也无伤他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学生,并不想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珠宝,潜心科研的他,并不羡慕任何人的光荣头衔和高官厚禄,自始至终奉行着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那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次外出听到大家对他的赞扬,每次看到他昔日的学生干出不凡的业绩,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的我都深深为他感到自豪,那才是对一名教师无与伦比的回报。
我们不言辛苦,因为我们正收获着幸福;我们不言付出,因为我们收获了最大的财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把智慧和力量奉献给渴望知识的人们,就是一个教师最光荣的追求!(www.daowen.com)
爱生如子 桃李芬芳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有位名人说得好,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在于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几十年来大家给他总结了一句话,那就是:传授知识是严师,关爱学生似慈父。
记得那一年他的两个研究生发生了矛盾,俩人互不相让,惊动了导师,他先是给男生做思想工作,后是与女学生电话沟通,直到最后俩人都冰释前嫌,如今他们还经常提起那段经历。他对学生的内心思想就是把握得这样细致,每当哪个学生思想波动时,他总是会觉察到,有时候学生也主动找他化解矛盾和疑虑,思想理顺了,做起课题也就无牵挂了。实在不便说出的,他就请女老师去婉转地做一些思想工作。学生的经济状况他也详细掌握,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总是暗中资助,有时候连学生出去找工作的路费他都给“报销”了。
有人说,如今做老师难,的确如此,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找工作,一揽到底。每年刚刚开学,细心的他就为学生规划好了毕业后的前途,谁适合到学校,谁适合到企业他都提前留意。一个2006年毕业的学生,由于体弱,做课题时高老师就给了他很多照顾,其实那个学生很有头脑的,完全可以进校当教师,固执的他却去了一家企业工作。高老师很是牵挂他的工作情况,几年后还念念不忘说,可惜了一个人才。一天偶然接到这个学生的电话,当我问他工作情况时,他居然泣叹说高老师像父亲一样关心他,他却没干出一番业绩,愧对恩师。2008年的一个毕业生,一表人才,可就是说话太毛糙,高老师为此很是操心,工作一晃半年没着落,最后去了一所学校任教,在送别的路上高老师一再叮嘱,戒骄戒躁,和领导搞好关系。他就是这样,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他一生的牵挂,不论学生是在羽翼未丰的校园,还是在整装待发的路上,抑或是在生产一线的岗位上,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
清楚地记得,2009年期末学生作弊被抓的事,有谁去关注考试之后的事情呢。他抓了作弊的学生却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内疚,担心学生心理出状况,担心影响其他考试,晚上他找到那位同学专门对他进行了心理开导,直到学生放下包袱并决定以此事件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时,他才放心。每当想起这件事内心总有一丝微微的颤动,在全校学生中去找一个考试作弊的学生,真是用心良苦。他的举动也许并不那么耀眼,但他折射出了一名教师朴素的教书育人精神,那就是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此,他也用行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老师的付出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不图任何回报的爱,这种关爱是这样的威严而细腻,是这样的温馨而促人奋进,让人铭记一生。
呵护“青苗”胜似长辈
真的不想回顾,那些年我严重的自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亮丽的外表,没有光荣的头衔,不自信是我的代名词。而今,每当游刃于工作之中,回顾自己取得的那些小小的业绩时,才发现原来始终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这种力量总是如一湾涓涓细流,如一缕和煦春风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不去追求上进。
记得我做的第一个实验,盲人摸象一团黑,他却让我大胆尝试,失败了也丝毫没责怪,直到成功;记得我写的第一篇论文,我自己都没法看,是他逐句修改,直到最后有几个杂志争着刊登;记得他指导我申报专利、撰写书稿,每当我犹豫放弃时,他总是说,那其实很简单,别说不会,鼓励我迎难而上。记得育儿艰辛时,他教给我的育子常识;记得父亲病重时,他送来的鼓励和关爱;更记得我们夫妻矛盾时,他含蓄而婉转的批评……
对我是这样,对其他年轻教师同样是这样,他总是鼓励大家开拓思路搞研究,科研经费大力支持。当年有两位老师没有课题和经费,他总是和他们促膝相谈,寻找资源优势,寻找切入点,经费总是共享;当年整个系里没有一台像样的电脑,他用培训节余经费为课题组每个教师办公室购置了电脑,给同志们提供方便;发表了文章,奖励他不拿,费用他催着给报,这就是他——吝啬到头苦自己,大公无私为他人。有一阵儿,他积压了一堆任务,让大家写文章、整专利、改书稿、报项目,大家很是抱怨,最后他淡淡地说,自己已经是教授了,什么名利也不要,只为我们的晋升积累素材,让我们感到无比惭愧。
高老师,您在工作上是一名严师,教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为人处事;生活中您又俨然一名长辈,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总是让我们从黑暗中看到光亮,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可我们又能够拿什么报答你呢?我们知道只要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就是你最大的期望,把你的关爱化作工作中不竭的动力,在来年有个好的收获就是你想要的最好的报答。
(河南省教育厅“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主题教育征文比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