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动物生产学的教材建设
(一)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其对动物生产知识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进入90年代,这种变化非常明显。
在专业化的畜禽生产中,一些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例如,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几乎是摸索了10年才走上正规;又如,我国的奶牛散放饲养(一种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方式)长期处于探索改进阶段。专业化的畜禽生产,技术含量很高,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这也正是工厂化养殖场纷纷聘请技术顾问的原因。再者,近年很多单位新建畜牧场,都要写出可行性报告。可以看出,生产中所要求的知识是综合配套、全面系统的。诸如此类事实说明,畜牧生产的新变化对于动物生产学知识和专门人才需要的迫切性。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畜牧业发展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已经从数量增长型转为质量提高型,与国际接轨、面向国际市场也成了新的要求,追求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和可持续高效畜牧业成为新的目标。
与现代畜牧业密切相联系的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生产学”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畜牧生产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更有利于为现代集约化畜牧生产服务。
(二)传统的畜牧各论课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各农业院校创办畜牧专业以来,畜牧各论课都是以养马学、养牛学、养羊学、养猪学、养禽学课程设置出来。这些课程的内容虽然丰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
(1)与专业基础课重复严重。重复的部分主要在营养与饲料、繁殖、育种各章中,例如牛的繁殖、猪的育种,与专业基础课相比几乎无什么新意。
(2)各论课出现重复。如在讲述绪论时,各论课老师都成了“王婆卖瓜”。又如,羊的繁殖与牛的繁殖大同小异,猪的营养与禽的营养相差无几。
(3)与实际生产结合的紧密程度差,以致于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往往无从下手或处理不了综合性的生产技术问题。
(4)注重学科体系专门技术的传授,很少关注产品的质量、标准、法规,以及生产的产品对于国内外市场的适应性。
(5)信息量偏少。由于教材有效内容不足,老师就讲述大量的实例或个人经验以弥补学时,从而造成总体信息量偏少。
对于传统的畜牧各论课,教师反映课程难教;学生则对课程兴趣不足,且觉得易学但收获不大。针对传统的畜牧各论课的不足,我国有关的教育部门一直主张改革,但阻力很大。一是一些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科研方向是在专业基础的某一方面,所以主张沿用按专业基础学科论述的模式;二是一些各论课老教师已习惯于这种课程内容体系。
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教学内容的更新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并且这种周期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进步还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只有在继承传统经典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更新内容,才能保证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为形成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三)动物生产学及其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分析
动物生产学是应用专业基础理论,阐述动物生产的实践科学。动物生产学属于一类课程,包括:家禽生产学、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家兔生产学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完整的生产过程能全面地掌握。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真正把知识学活,学以致用,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难题,面对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动物生产学不同于饲养管理,饲养管理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动物生产学并不舍弃专业基础理论,而是要把这些理论有机地结合于相应的章节中。
动物生产学必须面向生产,立足于生产。动物生产学是系统工程的思想在动物科学中的具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组装配套技术。动物生产学是学生步入具体生产实践的桥梁,是使专业基本理论和实际得以沟通的纽带。
动物生产学要按照各类生产系统的模式进行编写,使学生对各种生产系统有一个完整和连贯的了解,掌握动物生产的全过程。在某一类型的生产系统中,则要注重生产的阶段性,周密考虑各种生产影响因素,论述生产程序、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生产装备及其规格。在自始至终贯穿专业基础理论路线的前提下,尽量赋以生产语言。
动物生产学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界限在于个性与共性的分界处。
动物生产学要始终贯穿资源、生态、经济三条主线,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面向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实际应用。
(四)动物生产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动物生产学教材主要的内容应包括下列方面。
(1)现代动物生产。重点介绍现代动物生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中畜种间比较的内容可以删去,由畜牧经济课讲述。(www.daowen.com)
(2)品种资源与利用。
(3)育种和杂交利用。内容必须面向生产企业,如奶牛场育种,农村条件下黄牛选育。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测什么指标,作什么记录,怎样利用数据。
(4)生产性能。在阐述泌乳、产蛋、生长和产毛生理的基础上,讨论影响生产性能的因素,为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奠定基础。同时要讲述生长性能的测定方法。
(5)生物学特性与饲养管理。
(6)生产系统。如奶牛集约化生产系统;有机放养肉鸡生产系统;肉牛易地生产系统……
(7)动物产品质量。产品的现场保鲜与贮藏,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国内外质量标准。
整个内容体系中,要把繁殖、营养、饲料、经营管理等融于各生产系统中,不再单独列章。关于生产系统的设置数量,要依据各畜种的生产特点、集约化程度、生态条件等,灵活掌握。如热带奶牛生产系统、农区集约化肥羔生产系统、户外养猪生产系统等。
实习课是动物生产学类教材的重要部分。除了原来设置的一般饲养管理实习外,还要增加生产性实习、综合性实习和现场参观。例如,通过生产性实习,把实验室内制作青贮饲料的方法引申为生产现场大批制作青贮饲料;通过综合性实习可以把单项操作联系起来。动物产品质量的分析、检验、评价方法和质量标准应该作为动物生产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畜牧生产的需要,同时也为动物生产学实验室建设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衡量动物生产学类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生产学,起码应考虑两个指标:一是有效信息量(与其他教材非重复内容)占本教材的百分比例;二是应用性如何。各院校师生评价当是最好的依据。
(五)动物生产学与动物生产类其他课程的比较
1.关于草食家畜生产学 对于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动物生产学知识确属必要,因为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与动物生产息息相关。但是这两个专业除了核心课之外,所余学时不多,不可能像动物科学专业一样,逐一学习各门动物生产学课程。相对于猪、禽生产而言,草食家畜的生产具有共性,因此宜开设草食家畜生产学课程。草食家畜生产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产品、品种、生物学特性与饲养管理、各类生产系统。要尽可能把不同畜种的同类产品归纳在一起。可以把不同畜种的相似生产系统合并在一起,但也要避免把相距很远的内容强拉在一起。
2.畜牧学与动物生产学概论 动物生产学概论有特定的范围和内容,不包含畜牧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更不包含畜牧基础课的内容。而动物医学、农经专业的学生又没有学习畜牧专业基础课。因此,对于这两个专业只能开设畜牧学,而不能开设动物生产学概论。
动物生产学不同于动物科学。如果勉强地把畜牧专业基础课的内容纳入动物生产学的范畴,开设动物生产学概论,这势必造成概念的混乱。
(六)关于动物生产学教材编写
编写教材要有一种境界,要把全人类在某领域的适宜于本科层次的有用知识都吸收到教材中,写成的教材不能是中国动物生产学,但是可以有中国特色。
编写教材定位一定要准确,本科教材只能是本科教材,如果想兼顾本科、研究生、专科生几个层次,那样的教材肯定编写不好。
教材编写执笔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出版社编辑的角度、主编的角度来写书。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讲授与接受的关系、简与繁的关系。
要比较全书各部分内容的重要程度,保证各部分的均衡性和平衡性,避免某些内容过于臃肿,而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下降。
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要讲授的内容,作为自学的内容不要写入。
动物生产学不能写成饲养管理学。
每一部分内容都要高度精练,不要与基础课内容重复(蛋、毛、皮内容,不要与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重复),要学习中学教材的精练水平。
属于一般常识性的内容或技术含量低的内容要简写(有的甚至点到为止),要力求反映国内外现代先进技术,但必须是定论的内容。对于新资料的组织,要格外注意其系统性、层次性和可讲授程度。
养禽(猪、牛、羊)生产投资规划,要侧重于工艺、阶段、定额、折旧年限、参数和应用,不要与畜牧经济课程内容重复。
凡是应用实例不单独列标题,要与理论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