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校内三结合基地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解析

校内三结合基地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解析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创建校内动物科学专业“三结合”基地的阶段性及其规律“三结合”基地经过10年发展和研究,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

校内三结合基地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解析

二、校内“三结合”基地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校内动物科学专业“三结合”基地典范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校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自从该教研课题实施以来,白手起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通过自我完善与积累,已经成为校内教学基地的典范。

1.完善的生产—实习内容体系 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实习内容体系。

(1)种鸡场。拥有各类鸡舍16栋,可容纳2.1万套种鸡规模;配备有11台大型全自动孵化机等全套设备。饲养有本基地育成的豫州褐壳蛋鸡配套系纯品系5000套、固始三黄鸡配套系等。

(2)奶牛场—乳品厂。奶牛场有成年奶牛舍4栋,后备奶牛舍1栋,饲养中国荷斯坦高产奶牛230头。乳品厂有车间600m2,产品主要包括酸牛奶和消毒牛奶。

(3)预混合饲料厂。拥有生产车间520m2,配备有整套预混料生产设备,生产猪、鸡、牛等畜种的系列预混料。

2.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 在“三结合”基地拥有供实践性教学用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可以同时安排五个班级的现场教学。

为了适应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三结合”基地兴建了实验室,配备了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例如:计算机,蛋品和乳质测定、动物采血离心分离、畜舍环境测定、饲料加工、种蛋孵化、饲养管理设施与设备等。仪器设备形成了系列,满足了教学及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需求(图4-1、图4-2)。

3.规范的生产工艺和密集的技术投入 蛋鸡生产采用现代饲养工艺,鸡群按照免疫程序严格防疫;种鸡群采用个体记录笼;种鸡档案记录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

奶牛生产采用标准化有窗封闭式牛舍,机械化挤奶,生产记录计算机管理。乳品加工采用两条先进的生产线,分别生产软包装和密封瓶装产品,采用丹麦引进菌种。

在预混合饲料开发生产方面,开展检测化验,纳入质量控制分析管理方法。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

4.高素质合理的教、研、管、工队伍 在“三结合”基地,教学、科研和生产编制人员相互结合,整个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层次恰当。家禽、乳品和饲料研究课题组分别由7人、6人和8人组成,课题组具有高、中、初级职称者的比例约为4:3:3,教学与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比例约1:1。作为基地从事生产工作的技工队伍也是一流的,在种鸡场、奶牛—乳品厂、预混料厂,高中以上学历的技工分别为12人、8人和5人。形成了人才结构合理化、知识结构多元化、技能全面化的格局,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学、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二)创建校内动物科学专业“三结合”基地的阶段性及其规律

“三结合”基地经过10年发展和研究,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www.daowen.com)

1.起步阶段(1986—1990年)以河南省“七五”蛋鸡育种科技攻关项目和河南省高校副食品基地建设科研项目为基础,启动了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基地建设项目,兴建鸡舍和奶牛舍,购买种鸡和奶牛,着手蛋鸡新品系的培育和高产奶牛培育。此阶段,确定高起点的科研课题、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选择高投资回报率的项目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2.发展阶段(1991—1995年)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扩大再生产连续投入,再加上“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促进,“三结合”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鸡场、奶牛场。同期,乳品加工和预混料生产,也由“家庭作坊式”向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乳品加工厂和预混料厂的雏形。此阶段,注意资金积累、向规模化发展、加速科研成果物化和产品推广是关键。

3.完善阶段(1995年以后)从基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角度出发,加强基地生产系统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运作机制,完善教学、科研设施。由于基地建设的明显特色和突出成就,吸引了“固始三高集团”等横向科研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国家重中之重项目”和“河南省高校杰出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三结合”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规模宏大,设施、设备先进,管理一流,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此阶段,提高产学研互促的综合效益、提高设施和设备的档次和服务功能、吸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关键。

(三)动物科学专业校内“三结合”基地建设模式

1.发展模式 该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仅依靠累计16.5万元的科研经费及部分贷款作为投入,采用“滚雪球”的方法,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及时地还清贷款。实现了依靠自身积累逐步发展壮大,自我完善的模式,走出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管理模式 在管理方面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各具体单位在完成上交任务的同时,每年首先留足基地发展基金,其次是教学、科研补贴基金,剩余资金归课题组自主支配。这种管理模式有力地调动了基地广大人员的积极性,突出了主人翁意识,实现了自我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保证了基地的健康发展。实行课题组组长负责制,课题组组长聘用场长生产主管制度,财务由课题组民主监督的管理制度。

3.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把专业课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安排在“三结合”基地学习,边讲授边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印象和熟练掌握,按照实践教学的规律进行教与学,使讲授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上,还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短期实践教学主要是适应低年级学生对畜牧生产的认识;中期实践教学是满足专业课课程教学的需要;长期实践教学在于保证毕业生产实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三层次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交叉循环,使学生在交互循环过程中逐步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探讨了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途径,即在实践教学的空闲期,有计划地开展面向社会上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三结合”基地的利用率。

在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中,实行“准军训实践教学管理”,即实习组织程序化、系列化;实习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实习要求目标化、严格化。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在完成预定科目的实习并且考核合格后,方可离开。

4.科研与成果转化模式 依靠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研成果与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加速了企业的发展。依靠基地,使最新科研成果及时物化,以利于推广应用,使基地充当了产业化的“航母”。基地科技人员还将基地作为面向社会的窗口,对社会开展服务;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提出和开展与生产紧密相关的研究项目,实行“开放型研究”,例如,固始鸡品系选育研究即为接受社会企业委托开展的科研工作。综上所述,“开放型研究和成果快速物化运作法”是基地科研与成果转化模式的精髓。

(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机制和运作

1.结合机制 企业为科研提供资金保障,也为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同时企业为科研和实践教学提供场地。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最新信息和技术,科研成果又直接应用于企业,进行转化推广;基地研究的成果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生产、科研和教学的设备和仪器可以共用,互相弥补,设备操作实习直接在生产车间完成;生产和科研中所需的检测化验在基地的实验室进行。总之,教学、科研和生产是通过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技术流的合理流动循环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使三者相得益彰。

2.运作方式 以学科团队为主体的课题组为单位,进行人、财、物统管。教师安排学生实习非常主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可以自主决定,从而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落实。克服了以往基地由学校统管或个人承包,实习、科研均需要请示的弊端。

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广泛参与科研和生产活动。强调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教师在实践中稳步发展,提倡不同方面人员的弥补和部分替代。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般要求在基地先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3年,然后从事助教和讲师工作;在独立担任课程和指导研究生之前,需要在基地从事多项科学试验。主讲教师在基地开展科研,并且参与基地的技术决策和部分主要的生产经营决策。基地的科研和生产管理人员也有指导毕业生产实习的义务,也有协助教学实习的作用。为了克服顾此失彼的现象,依据年龄、经验、知识结构和特长,合理安排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的种类,控制各人所从事不同工作的时间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