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教育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缺少实践教育的高等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实践教育不到位的高等教育是不够完美的教育。
1.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有所感悟和得到熏陶 通过实践教育,能够把问题或事物认识得淋漓尽致。本来是很简单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总是理解不透彻,甚至要发挥想象力去琢磨。而到现场一看,原来如此。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通过实践教育的具体化,则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这种现象在应用学科更为明显。
2.实践使理论授课精简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推行教育改革中总是强调压缩课堂讲授的学时数量,提倡精讲。为了达到课堂精讲,就要省去一般常识性的内容,但对于没有接触生产实践的学生来说,省去一些内容后,知识体系就会变得不够完整。如果有了实践教育的环节,那么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一般常识性的内容,课堂精讲内容就可以与之形成互补关系。所以,抓好实践教育,可以使课堂理论讲授更为精简化,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信息含量和知识的层次。
3.实践教育可以使理论与现实对接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需要相互融合的,因为两种知识的内涵不完全一样,甚至知识的形态也有一定的差别。只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育中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才能够变成真正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实践教育也是架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产的一座桥梁,通过实践教育才能够顺利地步入现实生产当中,这在应用学科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明显不同的地方。
(二)实践教育中的主体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当中的最高层次,培养出的学生将直接步入社会。因此,探讨高等教育的实践教育体系,将有助于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实践教育必须始终以大学生这一主体来认识和思考问题,撇开了这一主体而设计与实施实践教育将无济于事。
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接受知识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来自不同渠道的知识都是知识,这些知识来自课堂、网络、书本,来自与人交流,来自实验室,来自在试验站的实际操作等,所有这些知识在教育主体经结合与碰撞、融会与综合之后,以认知和知识元的形式存贮于大脑。课堂知识属于知识,在试验站和生产场所得到的信息和实际操作感悟也属于知识,两类知识的获得不能有所偏颇。更何况,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碰撞与结合,更能够使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对问题深刻认识,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
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在实践教育的环节要有所思、有所悟,而不仅仅是参与劳动。要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创造出有利于思和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造就是一般生产场难以满足的,例如,要有不同的生产模式,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有档案资料,有实习指导教师,有富有经验的生产工人等。所以,有计划地建立专门化的实习基地是至关重要的。
适应于教育主体的是导师制,导师常住校内基地是最佳选择。教师担负的重任是教书育人,不但在理论教学环节如此,在实践教育环节更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应于实践教育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有导师能够经常指导,从刚开始的手把手地教,到后期的关键问题点拨,指导教师都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固然可以聘请生产单位的技术员作为校外导师来协助指导,他们对于一般层次的操作和解决基本问题都能够胜任,但是作为培养实习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还是以专职教师为佳。更何况,学生在实习期间还有很多认识问题和心理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经常有指导教师指导是必要的。因此,最佳的方式莫过于有指导教师常驻实习点指导。
(三)强化实践教育
1.实践教育全程化 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教育中要贯彻实践教育全程化的理念,对于应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实践教育全程化,能够使各个阶段的理论讲授变得具体化、简单化,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使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这也是现代大学教育明显不同于私塾教育的地方。
2.实践教育渐进渐增化 实践教育渐进渐增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实践教育的比例来说,随着年级的增高,要逐渐加大实践教育的比例。就一门课程来说,也要随着讲授内容的进展,使试验实习的比例开始增加。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实践教育的难度也要随着教育进程的发展而逐渐地增大。这种实践教育渐进渐增化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www.daowen.com)
3.实践教育制度化 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实施和严格执行,也为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有机配合开展好实践教育,实践教育的制度化势在必行。通过实践教育制度化,能够保证实践教育的执行按部就班,井井有条。
4.实践与理论教育同步化、一体化 实践与理论教育同步化、一体化,能够发挥一种协同效应,加强知识的传授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起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加性效应,即“1+1>2”的效果;还起到一种复习效果,从记忆理论的角度来说,通过加强刺激,起到减少记忆遗忘的作用。实践与理论教育同步化、一体化,也便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具体安排。
5.实践基地课堂化 为了有效地实施实践教育,并且尽可能做到实践与理论教育同步化、一体化,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建立好一流的实践教育基地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实践教育基地,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实践基地课堂化,这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绝妙结合,可谓实践教育的顶级形式。
6.实践教育不断强化 理论教育有严密的知识体系,事实上,实践教育也有一套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强化实践教育,能够保证实践教育的连续性,形成完整的实践教育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实践教育,能够保证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同步性,起到相互加强的作用。不断强化实践教育,能够使实践教育知识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应有的境界。
(四)实践教育制度
1.实践教育小班(组)制 开展实践教育,宜采用小班(组)制,这样便于指导教师的指导,也便于组织安排。一般每个班(组)适宜于安排4~10人。
2.实践教育体验讨论制 实践教育体验的过程中要经常组织讨论,使每个实习生的体验能够得到及时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同时分享别人的经验和体会,增加每个人获得的有效信息量。
3.实践教育“讲授—体验—指导”制 如果能够实行“讲授—体验—指导”制,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实践教育体制。通过讲授与体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加深认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再加上指导,能够纠正错误,对问题的分析更为透彻;通过指导,能够使学生掌握分析与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通过指导,能够融会贯通,提升认识。
4.实践基地常住制 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为了完成实践教育的总学时数,实践教育要采用基地常住制。采用基地常住制,使学生能够连续实习、连续观测,也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为了达到实践基地常住制,就要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保证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
(五)开展实践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避免把教学、科研、推广孤立化 在大学管理中,教学、科研和推广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依托大学的科研促进试验教学农场的发展,依托试验教学农场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和科研的水平,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强调,“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
2.培养复合型教师,反对教学、科研、推广分离的极端化 从大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轨迹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也能够把推广工作做好,因为他有知识和科研成果可以推广;而推广工作做得好的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校外基地可用于学生实习和科研。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指导实习生的质量来说,教师也应该把科研工作抓好。一些单位把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分离,期望高度专业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教师的长期的、更大的作为。
3.建立校内实践教育基地,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 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稳定持续发展,建立校内实践教育基地才是根本。有了校内实践教育基地,研究团队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也便于安排专门的试验。缺乏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就容易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就实践教学实习来说,一般时间都较少,如果依赖生产单位的基地,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及时开始教学实习,很容易把有限的宝贵的教学实习时间耽误过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