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适宜区域畜牧业的动物生产系统简介

适宜区域畜牧业的动物生产系统简介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区域肉羊生产系统的进化发展1.肉羊生产系统是与小农户资源相适应的生产系统作为平原农区的肉羊生产,是以小农户生产系统为主。

适宜区域畜牧业的动物生产系统简介

三、适宜区域畜牧业动物生产系统

(一)从肉牛生产系统的角度考虑杂交育种

目前,在南阳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约0.8亩,4口之家就有3.2亩土地。根据以往的调查,2亩土地所产秸秆可以负担一头成年母牛全年的粗饲料。3.2亩土地产的秸秆,除了作为薪柴之外,其余秸秆可以保证一头成年母牛全年的粗饲料。

在这样的生产系统中,农民可以解决口粮问题,但是很少能拿出土地种植饲草作物。进行肉牛生产的主要粗饲料就是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与这样的粗饲料条件相适应的牛的类型不可能是纯种肉牛和高代杂交肉牛。而南阳牛经过长期的适应性选择,具有非常好的耐粗饲性能。这提示对南阳牛级进杂交育种要把握好杂交代数

夏洛来牛的引种适应性表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夏洛来牛引入后,由放牧变为舍饲,一般饲草取代了优质饲草,其日增重水平始终赶不上原产地条件下的。夏洛来杂种犊牛个体大,生长快,对营养水平要求高,在饲草、饲料条件差的情况下,犊牛断奶前后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作物育种方面也已经有失败的教训。当初试图以外来品种或高度杂交品种取代地方品种,后来发现在抗病性、抗胁迫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于是育种家和生产者又回过头来寻找地方品种。

(二)设计新型的养牛生产系统

1.设计新型肉牛生产系统 我国传统的肉牛生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肉牛的出口,又因为资源条件,我们没办法直接照搬肉牛业发达国家成熟的肉牛生产系统。我们能否在农场条件下进行新型肉牛生产系统的研究?以生产出口肉牛为目标,选用高代杂交肉牛,种植专门化的高产饲料作物,进行直线育肥,按照出口肉牛的标准进行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种新型的肉牛生产系统将是典型的肉牛农业

2.农牧结合型奶牛农业 只有给奶牛首先提供优质粗饲料才能实现奶牛的优质高产。作为奶牛场经营,应该从农牧总体经济效益最佳的角度考虑问题,构建农牧结合型奶牛农业生产系统。

种草养奶牛模式:利用5亩田地种植的优质粗饲料来饲养1头年产8t的成母牛。生产目标:奶牛平均单产8t以上,乳蛋白3.2%以上,乳脂率3.8%以上,体细胞50万/mL以下。

粗饲料供应:为奶牛提供5kg/d苜蓿干草或苜蓿青贮(干物质),26kg/d全株玉米青贮(25%干物质),即为一头成母牛年提供苜蓿干草1825kg,全株玉米青贮9490kg。(www.daowen.com)

种植比例:根据中荷牧场的经验,种植产量为苜蓿干草亩产1t以上、全株玉米青贮(25%干物质)3.5t以上,则饲喂1头成母牛需种植2亩苜蓿和3亩全株玉米的优质粗饲料。

作为中原地区种植的饲料作物和牧草,应该以生物量高的作物为主,首先应该选择玉米和苜蓿。苜蓿是奶牛所需要的蛋白质含量高的粗饲料。种植玉米,可以实现小麦—玉米的轮作,在不影响人的口粮的前提下实现农牧结合。

为了有效地解决奶牛场粪污处理的问题,奶牛场应该租用一定量的土地,将牛粪还田;种植高产饲料作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优质粗饲料的问题。

(三)区域肉羊生产系统的进化发展

1.肉羊生产系统是与小农户资源相适应的生产系统 作为平原农区的肉羊生产,是以小农户生产系统为主。这种小农户生产系统,是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养羊生产与种植业生产“协同进化发展”的结果,是与资源丰度及盈缺相适应的结果。在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劳动力、房舍、饲草饲料资源等方面。因为小群体饲养是与农户自己拥有的资源量相适应的,所以其养羊生产成本就较低。因为是基于成本最低与利润最大化,所以这种小农户生产系统经过长期的波动与自适应调节,而形成了一种稳态,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而存在下来,并且这种小农户养羊生产系统还将长期存在。正如西奥多·舒尔茨所说:“在没有新的技术改进之前,农民的选择是天然合理的。”

经过长期的进化发展,在沿黄地区及黄河故道地区已经形成了“枣林—花生—养羊的农林牧有机结合模式”,例如在内黄县枣林分行栽植,枣林下套种花生,每到9月中旬至10月枣熟季节,树上玛瑙垂枝云霞灿烂,树下畦畦花生碧绿如毯。在这种模式中收获后的花生秧晒干后作为羊的全年粗饲料,实现了大枣、花生、肉羊三种产品的综合效益。

在黄泛区及豫西丘陵区形成了“果园—牧草—养羊相结合模式”,在幼龄果园种植三叶草、黑麦、苜蓿等牧草,用于羊的补饲,同时利用果园修剪枝条作为羊的粗饲料。

2.肉羊生产系统的进化发展之系统过程 在一定区域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物生产系统,必然有其进化发展过程,这种进化发展过程是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的。

历史上黄河在中下游地区曾多次改道,在河南省境内形成了大量的黄河故道和黄河滩地,在这些地区素有种植成片枣树的习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们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种植业结构的变化,平原地区的花生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由1980年的228.67×103hm2增加到1992年的481.67×103hm2。此期,在枣林套种花生的种植模式逐渐建立。在同一时期,也是河南省养羊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充分利用优质饲草成为客观需要,而花生秧成为最佳的选择,于是就形成了“枣林—花生—养羊的农林牧有机结合模式”。

中原地区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肉羊生产系统具有资源利用充分、农牧结合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特定的区域农业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当地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羊肉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后还将长期存在。基于这一分析,在中原地区不宜盲目地大面积推行山羊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