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科发展规律:马太效应的表现

学科发展规律:马太效应的表现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不同方向的发展具有异速性或不同步性。所以,多学科发展方向要强调“聚焦”效果。(五)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规律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学科的发展中,也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就是说,在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在一个大学里面,强势学科会越来越强,弱势学科会越来越弱。

学科发展规律:马太效应的表现

二、学科发展规律

(一)学科成长的阶段性规律

学科的发展是以前期的积累为基础循序渐进式发展。

对于一个没有受到异常重大冲击(战争、政治运动、学科合并或撤销)的学科来说,学科的成长一般都具有阶段性规律,呈现出生长曲线规律,即初期发展缓慢,过了一定时期,发展明显加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发展速度又放慢。

初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研究基础条件差,学科平台缺乏,学科规模小,梯队成员年轻,缺少学科发展的业绩积累和学科发展的经验。

在学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条件的充实,科研平台的增多,业绩和学科建设经验的丰富,学科发展速度会很快。

学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发展速度放慢的原因在于,有一些瓶颈制约因素难以逾越,需要从试验条件上予以突破,需要新思想予以冲击。

学科不同方向的发展具有异速性或不同步性。

(二)学科发展的协调进化规律

1.学科的协调发展 以现有的重点学科为依托,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二级学科,夯实一级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大力扶植各级各类相关的基础性学科。通过核心学科带动相关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尽快成为优势学科,反过来再支撑核心学科实现高层次突破。通过这种带动和支撑作用,促进各类学科方向融合、人员协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不断衍生和培育新的学科,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覆盖面宽、服务能力强的学科集群。

2.学科内学科方向发展的协调进化 作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科方向与学科方向之间,以及学科方向与学科环境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发展的机制,是与拥有的资源数量相适应的结果。

由于多个学科研究方向存在着协同机制,所以一个学科内部应该有多个方向,应该有一定的覆盖度。既不能过于集中,又不能过于分散。

使学科各个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有利于起到学科“聚焦”的效果,有利于实现科研方面的重大突破,有利于逐渐形成特色。相反,学科方向过于分散,相去甚远,则相互支撑和启发作用削弱了。因此,学科方向要保持适度的学科距离,以有利于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原则。

一个学科的科研方向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学科方向过少,使学科内部失去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导致知识单调化;学科方向过多,则导致每个方向的力量薄弱。(www.daowen.com)

一般来说,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科学问题,形成包含若干个有明确方向的学科,则容易形成学科特色。所以,多学科发展方向要强调“聚焦”效果。

学科内部协调发展。有些学科存在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对称性,不协调发展,这样势必造成整个学科发展速度变缓,社会影响力下降。因为在不对称发展的学科研究方向中,如果是基础为主的研究方向薄弱,则对于其他研究方向的方法论及理论支撑作用差;相反,如果是应用研究方向比较薄弱,则会使科技成果及专利产品产出较少,导致学科的社会影响度偏低。所以,一个健全的持续发展的学科,应该是学科内部各研究方向保持相对对称,实力基本相当,协调发展,这样才有助于学科快速发展。

大学畜牧学学科的发展进化过程案例。由畜牧学学科进化图(图1-7)可以看出,促进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位点建设,新学位点的出现为增设研究方向提供了支撑。但是,也不能因为新学位点的出现而撇开现实过多地设立研究方向,例如,特种养殖二级学科中设立了三个研究方向。

由畜牧学学科进化图还可以看出,在2003年以前,该学科内部的研究方向明显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方向与方向之间的协调发展,使一些方向缺乏应有的基础支撑;2010年之后,有些方向又派生出新的亚方向(如,猪的选育与肉质),虽然满足了一些学科成员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但是在一级学科内部却显得研究方向太多,这势必分散学科力量,因此宜适当压缩研究方向数量。

(三)理论研究方向与应用研究方向相统一规律

在学科发展中,理论研究方向与应用研究方向存在着互相作用的现象,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情况下,能够相互促进。偏重于理论研究方向,能够为应用研究方向提供支撑和试验方法,应用研究方向能够为理论研究方向提出问题和新的课题。因此,一个学科要兼容理论研究方向和应用研究方向。在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仅是侧重点不同而异。

(四)学科发展的适应性规律

学科的发展与区域的资源状况相统一,能够适应于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状况的学科,会得以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优势学科。在一所大学或科研单位里面往往有很多学科,有的学科会逐渐成长为优势学科,而有的学科则逐渐沦落为弱势学科,在多数情况下,是那些与区域的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学科逐渐地发展壮大,发展为优势学科。随着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学科部分发展方向的学科,适应新的学科资源环境的能力就强,就能够持续的发展。例如,我国的蛋鸡集约化饲养技术体系已经成熟普及,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很少在该领域继续予以经费支持,那么,在畜牧学科中能够把该研究方向及时调整为地方土种鸡资源利用与放养技术体系的研究,则使该研究方向获得了新的生机。学科发展的适应性规律,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在不同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往往存在着同样的学科,哪一家的学科研究方向能够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哪一家的该学科就能够成长起来。

(五)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规律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其名字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在学科的发展中,也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就是说,在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在一个大学里面,强势学科会越来越强,弱势学科会越来越弱。或者,在全社会的情况下,不同机构的同类学科发展竞争中,本学科处于强势的单位,该学科会越来越强;而本学科处于弱势的单位,该学科会越来越弱。出现这种现象,是与资源的社会分配有关,因为资源的分配往往是竞争性分配(图1-8)。

(六)学科科技产出的滞后规律

学科科技产出具有滞后性,并且具有柔性特征,短期内往往难以显现出外界扰动的不良影响。学科充足的研发经费投入和设备投入,能够带来学科的科技产出。但有时人们会发现,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新设备和大量的科研经费,却没有见到明显的科技产出。学科的科技产出主要是论文、著作、成果、专利等,这些产出品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周期,既包括研究过程的周期,又包括发表过程的周期。因此,科技产出的滞后具有普遍性。对于发展学科,从开始注重投入,到形成科技产品,到转化为社会公认的学科实力,一般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