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眼睛之所以能够感知光线照射到物体,是因为反射光线现象产生形状与色彩,透过眼睛的视觉作用,使人们感受到色彩。
我们人类眼睛的构造就和照相机的构造一样,分为眼睑(镜头盖)、虹膜(透镜)、瞳孔(光圈)、角膜(暗箱)、视网膜(底片)、视觉神经细胞层(包括锥状和杆状细胞,相当于底片上的感光药液层)等,只要是功能正常的眼睛,便能跟完好的照相机一样。光线一旦进入后,无论是直射光、反射光、折射光、扩散光,经过虹膜的焦距调整作用及瞳孔的光圈调整进光量后,影像都会经过角膜的晶状体和玻璃液到达视网膜上。视网膜的锥状细胞含有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细胞,可以感知色彩,而杆状细胞对光线的明暗度有感知作用。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吸收光线后,会将感觉刺激转换成信号,沿着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因而产生色彩的感觉。
当锥状细胞产生病变或先天性功能不全时,会导致感色力不足,称为色盲。锥状细胞对光线的感觉较迟钝,在较弱的光线下不太起作用;杆状细胞对光线明暗的感应较敏锐,因此在弱光下依然可以接受刺激辨别明暗,这也是光线越弱,颜色会越不饱和的成因。
我们突然由亮处进入暗处时,必须过一会儿才看得见,这是锥状细胞转换杆状细胞作用以及引起的瞳孔放大等生理现象,称为暗适应。反之,从暗处猛然进入耀眼的阳光下,一阵目眩发晕,必须过一会儿才正常,称为明适应。
有些人锥状细胞某部分或某种感色力特别强,因此看到某种颜色时,会产生眼睛发痛、头痛、晕眩、打喷嚏等过敏现象,等离开后才恢复正常,这称为色过敏。(www.daowen.com)
当眼睛注视一个物体一段时间,并深深地印在脑中后,乍然闭上,而这个物体的形状依然会在合起来的眼睛及脑海中留有印象,过几秒钟后才会消失,这称为视觉残像。如图1-22所示,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先观看左侧红色字母“A”几秒钟,然后迅速将视线移动到右侧背景上,稍等一下就会看到蓝绿色的残像光晕。
图1-22 红色字母“A”
视觉的辨别在人类的感应中,有一种非绝对性的原则,即白天看到太阳光下的白纸与夜晚看到电灯泡下的白纸,在感觉上同是白色,然而事实电灯泡下的白纸已呈现偏黄铜的颜色,这是因为受心理因素以及周围的比较影响所致,称为“色彩恒常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