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科研院所深入研究的综合推动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重新进入了高潮。我国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发基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研发的总原则采用“等同现浇”理念。

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预制混凝土的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较多应用于工业厂房、住宅等建筑结构中。早期以装配式大板建筑为代表,其内外墙板、楼板均在工厂预制,基本构件外形一致,都为预制混凝土大板,现场通过预留铁件焊接、预留钢筋现浇及预留螺栓装配等方式进行连接,其主要应用于我国多高层住宅建筑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板建筑的应用达到了高潮,在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等省市得到了大量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现浇混凝土技术,尤其是预拌混凝土、模板支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熟,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带来了充沛、廉价的劳动力,人们对建筑美观要求提高,建筑设计平、立面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同时,前期研发的装配式建筑,由于当时材料性能与技术水平的制约,墙板接缝渗漏、隔音与保温效果差等弊病开始逐步显现,再加上唐山地震中装配式建筑的大量破坏,装配式建筑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也开始出现发展拐点,大量混凝土预制工厂停产或者转型,更造成了我国预制混凝土技术水平的停滞不前,预制混凝土技术基本在建筑行业被“抛弃”,这可从大量高校纷纷取消原有的预制混凝土相关专业可以看出端倪。

20世纪末,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具有质量可靠、环境影响小等特点的预制混凝土结构重新受到建筑行业与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造成的“用工荒”、针对建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建筑行业进入技术升级、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基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现状,我国政府将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并于2016年9月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在国家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广大科研单位、施工企业重新开始积极探索适用于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国家也相应发布了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与应用。(www.daowen.com)

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科研院所深入研究的综合推动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重新进入了高潮。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近20年的发展停滞,我国错过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黄金期,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对预制混凝土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发基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研发的总原则采用“等同现浇”理念。世界上成熟技术,如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钢筋浆锚搭接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等,以及可靠的连接构造做法均被引入进来,并根据我国当前的标准规范框架进行针对性地改进或加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多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应用工程逐渐增多,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