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llon(1982)指出,学生在回答高水平问题时,有50%的机会会生成低水平的答案。”尽管如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追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提问措辞应准确、清楚。“Mills等人(1980)认为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将会影响学生答案的清晰性、明确性和一致性”。所以教师提问的措辞应清楚、简明,应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提适合学生语言能力的问题,避免超越学生语言能力的问题”(杨惠元,2007)。关于提问措辞方面,我们在调查的时候发现,教师比较容易忽视这一点。
除了注意到提问表述的准确性、易懂性、明确性以外,还应注意到提出的问题应该既符合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汉语水平,同时难易度方面也应有水平区分度。一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难易结合的,既有记忆、复述性问题,也有围绕课文内容的开放性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对“记忆复述性问题”进行提问时,较少地采用“未完成式”这样的练习,即“给出主要内容,但其中关键词及重点句子空出来,让学生完成未完成的部分”。我们认为这种练习方式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是一种比较有效而且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因为该阶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组织的逻辑性方面尚很欠缺,而这种练习正好既能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及句型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同时也能给学生一个表达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最后还通过让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初级阶段先进行这样的练习,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关键词或者问题进行成段表达的方式。同时还应注意到要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提问,我们认为一节课应该给全班每一名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不应只是关注到某一部分的学生。(www.daowen.com)
此外,提问顺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提的问题之间应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目的性,而且应注意按照学生习得与心理来进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很少会注意到应该按照学生习得与心理来进行,但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以汉语为母语的汉语教师,常常会对自己母语中的许多语法规律或语言处理方式习焉不察。母语者“很少能说出他们自己所说的母语中的语法规律或语言处理方式”,但是当他“分析、思考、追忆(这一)语言时”,就“会意识到(其中)不同的语言成分”(靳洪刚,1997)。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想想,当学生在学习这一语言点时,会不会觉得难,难在哪里,我应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在学习这一语言点时心理进程的问题,使得学生对我的讲解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