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CSL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研究成果

CSL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吕必松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可以说CSL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目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从多个角度认识交际能力的构成与特点以及探讨交际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CSL教学的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CSL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构成与特点做进一步探讨。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从内涵、语境与发展三个视角分别探讨CSL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特点。

CSL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研究成果

程乐乐 黄均凤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下文简称CSL),其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是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外汉语教学界开始关注汉语交际能力,并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将其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并体现在了教学实践与教材编写中。比如,吕必松(1986)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李泉(1996)也认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说CSL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目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交际能力的内涵则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相关研究源于20世纪Chomsky(1965)提出的“能力”一词。他把“能力”与“表现”区别开来,认为“语言能力”是指语言规则内化的体系,“语言表现”则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内化”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Campbell和Wales(1970)却认为,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范围太窄,除了语法规则以外,还应包括使话语具有语境得体性的能力,并把这一能力称为“交际能力”。Hymes(1972)则对“交际能力”做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并阐述了组成交际能力的四项社会文化因素。在Hymes之后,Canal和Swain(1980)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的构建模式。根据该模式,交际能力由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等几个部分构成。Canal和Swain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强调“策略能力”的作用,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daowen.com)

从Chomsky到Canal和Swain,学界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交际能力的内容分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我国的外语学界与对外汉语学界也对交际能力进行了研究,但是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两点不足。第一,从CSL教学实践来看,对于“交际能力”有三种观察角度:内涵视角、语境视角与发展视角,以往研究大多从内涵构成的视角探讨交际能力,而对语境视角与发展视角下的交际能力涉及不多。第二,无论是针对母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如Campbell和Wales(1970),Hymes(1972),Canal、Swain(1980)等研究以英语为母语的交际能力,还是针对二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如桂诗春(1988)、束定芳(1993)、王兰英(1995)等研究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吕必松(1990、1996)、范开泰(1992)、姜丽萍(2007)等研究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学者均未对交际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而明确的阐述。而从多个角度认识交际能力的构成与特点以及探讨交际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CSL教学的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CSL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构成与特点做进一步探讨。

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从内涵、语境与发展三个视角分别探讨CSL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