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感性到理性,教师的关键作用

高校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感性到理性,教师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从感知阶段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也需要在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下完成。因此,教师应在理解阶段有意识地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不过要注意的是,在理解阶段需避免以教师“讲”为主,从而变成一种教师单向性教学。在对写作知识进行讲解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因内容相对枯燥而使学生无法理解或失去兴趣。教师可以就所讲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合适的语言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印象。

高校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感性到理性,教师的关键作用

理解阶段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联系已有的知识对阅读的范文综合地进行分析、概况、推理,由此进行写作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从感知阶段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也需要在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下完成。

这一阶段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阅读范文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技巧上。陈贤纯(2003)把话语形成的心理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话语动机发展到命题树即深层结构;第二个阶段是从命题树(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形式。[5]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写作课只需要训练第二个阶段,即训练学生在书面表达时语言上符合汉语的习惯,包括语法修辞等,而语言表达心理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的训练,如学会如何审题、如何立论、如何扩展、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在汉语写作课上都应该免去。但实际上,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母语时并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经过长期严格的写作训练,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语言表达心理过程中第一个阶段的训练,这在学习如何运用汉语写作时,特别是到中、高级阶段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和实际上的双重困难。因此,教师应在理解阶段有意识地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www.daowen.com)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理解阶段需避免以教师“讲”为主,从而变成一种教师单向性教学。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因此,教师要全面调动学生,鼓励学生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学生提出看法,化被动为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观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表达意见之后,教师要对其发言做必要的梳理、总结,进一步进行写作知识讲解和作文指导。在对写作知识进行讲解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因内容相对枯燥而使学生无法理解或失去兴趣。教师可以就所讲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合适的语言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印象。同时,教师在每次讲解写作知识时应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层次分明的系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