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已推进五年,而中外“民心相通”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一带一路”成败。如果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一大批“感恩感怀”的国际友人,那么“民心相通”必然水到渠成。
两年前媒体曾关注过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在武汉大学2017年国际学生毕业典礼上,有来自也门的一家六口的大家庭。他们中有三人是武大校友,爸爸和妈妈都是199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都是学医的,在武大呆了八九年,女儿瓦拉是当年武大硕士毕业生,学的是口腔医学专业,父母带着三个儿子专程来见证女儿的重要时刻。父亲哈马迪说,他和妻子来武汉大学前,在北京学了一年语言,但女儿是直接从也门来武汉大学求学的,她只待了三年,中文说得非常好,“我和妻子在武大求学的时候,就把她带到武大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国后又经常跟她说中文,所以她的语言不成问题。”他说,第二个孩还是在武汉出生的,并生活了三年,中国话说得也很好。而且,瓦拉的丈夫也是也门人,中文一样说得很流利,他也是留学生,今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在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所以瓦拉也打算在北京的一家口腔医院工作。现在,哈马迪是迪拜一家跨国集团的总裁,从事大型跨国连锁超市行业,在广州和义乌也都有公司。(www.daowen.com)
显然,上述两则案例中的人物,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其来源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也是武汉大学培养的“来华留学杰出人才”。从学校层面来看,这些优秀的留学生是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者,因为有他们,高校国际教育工作者才有足够的信心直面挑战,不辱使命;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和“文化使者”,国与国之间才能做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