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东大吴泥塑的起源和传承

广东大吴泥塑的起源和传承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英春赠衣吴闻鑫作广东大吴据当地人所传,大吴泥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其创始人为吴静山。

广东大吴泥塑的起源和传承

大吴泥塑

1.历史概说

“土唏胡,土来做,火来烧,做尼会也会叫歌。”这是流传于广东省潮安县大吴村的一首民谣,所说的是被称为“大吴泥塑”的一门手工技艺。大吴泥塑被当地人称为“涂安仔”,并有“大吴安仔,银湖小姐”之说。

柳英春赠衣 吴闻鑫作 广东大吴

据当地人所传,大吴泥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其创始人为吴静山。据地方文献记载,“该村(大吴村)始祖定公(吴静山)携眷自福建漳浦南迁,至凤书陇定居”。此前,他曾随父辗转经商,学习过无锡惠山泥塑的手工技艺,经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吴泥塑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到明代中期时,潮汕地区经济发达,民生富足,使当地民间活动隆盛,泥塑工艺也随之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民间节庆时所举行的游神赛会、元宵庙会婚嫁生子等活动中,民众间形成了购买“喜童”或“纱灯头”(即制作纱灯的人物头像)的民俗习惯。此类民俗物件对塑造人型的艺术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大吴泥塑的改良和发展。从清乾隆年间至20世纪60年代,是大吴泥塑最为兴盛的辉煌时期。产品除了销售到邻近的县乡地区,而且还远销至东南亚各国。最盛时期,泥塑产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经济形式,1000人左右的大吴村,从事泥塑加工者可达到近半。当时有名的商铺作坊有“利合”、“财合”、“福合”、“裕合”、“才记”、“嘉记”等。

2.工艺特色

化缘 陈志民藏 广东大吴

大吴泥塑依题材可以分为戏剧、肖像、生活、吉祥等类。戏曲人物造型是大吴泥塑的重头戏,其中可以分为:组雕式大型泥塑(大斧批)、小出戏曲人物和戏曲人物脸谱三类。组雕式大型泥塑是将戏曲中多种形态、多样性格的人物,通过空间同构,形成一组组的单元造型,并将其串连组合起来,特点是场面宏大、姿态丰富、人物多样、情节复杂。代表作品如《孙夫人过江》。小出戏曲人物是选择戏曲中的某一特定情节,通过戏曲内容设定人物动态及表情,以达到凸显人物个性的目的。如《曹操咬靴》、《海瑞严嵩》等。戏曲人物脸谱是根据戏曲或文学故事中的人物谱样及性格,进行图式化的塑造。这类作品多应用在纱灯头、香傀儡戏等造型上,角色自然有生、旦、净、末、丑之分,规格也有大、中、小之别。所用材料为纸张、泥料和香末。肖像类作品因为需要传神写照,因而难度较大,是大吴泥塑中很见艺人技艺水准的种类。通常为私人定制作品。此类作品,不仅要求作者具有依形写生的严谨功力,同时还要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加工。生活类作品是指取材于现实生活,并经过艺人归纳升华的泥塑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方式,往往质朴、生动,具有浓重的乡土情结,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吉祥类作品在各类民间泥塑中较多见,通过特定吉祥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塑造,以表达人们趋利避害、朴素简单的生活诉求。

大吴泥塑与大多数泥塑形式一样,大致分为塑和绘两大部分。具体来分,可有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和彩绘五个步骤。

(1)挖泥、炼泥:大吴泥塑所使用的泥料是取自田间的“牛犟土”(质地细腻但较硬的生土),这种土质要经过浸泡、捶打和揉捻,使之具有韧性、并在水分合宜时用来捏塑。历史上惯用大吴村西南面的田土为料,其土质呈米黄色,特点是黏度强、无杂质。

杨子良讨亲 吴光让作

(2)捏塑:捏塑环节大致可以分为“捏”和“贴”两个部分。先是用泥料捏出常用形体,再将其翻成模具,模具就成为可以批量复制的种子,将泥片填入模具,制成中空的半成品(通常为两部分),出模后将其合成圆雕形胎体。人物躯干完成后,再装上头颅和四肢。确定好动作以后,接下来是贴塑。“贴塑”是大吴泥塑的特殊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压泥成片、拆片成衣”,泥偶身体的外装部分,包括衣冠鞋履,都是用压好的泥皮“贴”上去的,大到衣褶袍甲,小至头花纽扣,都是用贴塑法制成。捏塑部分完成后,则将其置于阴凉处风干。(www.daowen.com)

(3)烧坯:待水分基本干透后,将泥塑坯体放入窑内低温烧制,使其坚固。烧坯的过程通常为:在土窑内放上谷或粟的皮壳糠料,再浇上汽油或易燃油脂,再将泥塑坯体排放在糠料上,然后于泥坯上再覆盖粟壳,并使其填满间隙,待到糠料完全化为灰烬,并变为乳白色时,烧坯环节才算成功。

(4)彩绘:大吴泥塑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需要经过仔细的研磨,并加入胶料,用水调至糊状。着色时依形体大小而选择笔刷,着色的步骤通常是先头后身,先浅后重。

3.经典作品

戏曲人像

该作以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戏曲人物的形象,引人入胜的首先是人物的情态,由于人物在行进中,因而身子微倾,以立杆骨架支撑人物身躯,人物的眼神、胳膊、腿部相互配合,显现出对人物动态瞬间的微妙把握。尤其是人物眼神的塑造,对于人物性格及其周遭氛围的刻画,能给观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另外,人物服装头饰的装饰描绘,密而不烦,能够很好地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不喧宾夺主,实属一件佳作。

断桥相会》

《断桥相会》是《白蛇传》中的故事,数百年来脍炙人口,也是各地戏曲中被不断传唱的经典节目。该泥塑作品以叙事性的手法,展开了白蛇、许仙及青蛇在断桥相遇的情景:许仙自知理亏,单膝下跪,向白蛇道歉解释;白蛇一面指责许仙的懦弱糊涂,一面又坚决阻挡怒气冲冲,欲举剑伤害许仙的青蛇。这是该出戏剧的矛盾点,一切人物的个性与立场,在不同的动作与神情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戏曲人像 陈志民藏 广东大吴

断桥相会 吴东河作 广东大吴 陈志民藏

4.代表艺人

吴潘强

吴潘强(1838—1902),男,广东潮州人。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喜欢泥塑。当地还流传有关于他的一则趣闻:清道光二十五年,潮州大旱,农业歉收,当地经济衰退,从而影响到泥塑销售。因为生意不好,吴潘强的父亲心情烦乱,失手打碎了他捏塑的安仔偶人,吴潘强见此便坐在门槛上大哭起来。这时,一阵声音吸引了他,是自家所养的两只狮头鹅在打斗,吴潘强便拿起泥巴照着捏塑起来,于是就有了名为《双咬鹅》的佳作。儿子精湛的捏塑技艺让父亲目瞪口呆。其父便将它挑到浮洋去卖,不料竟大受欢迎,登门求购“涂安仔”者络绎不绝,吴潘强也因此获得了“大吴泥塑神童”的美誉。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他所创作的《戏曲人仔》入选并荣获金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