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凤翔泥塑:财神赵公明、彩羊和彩塑鸡的工艺特色

陕西凤翔泥塑:财神赵公明、彩羊和彩塑鸡的工艺特色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神赵公明陕西凤翔通常,这则故事也被作为凤翔泥塑发源的一种口传佐证。马上封侯陕西凤翔泥塑彩羊陕西凤翔彩塑鸡陕西凤翔2.工艺特色凤翔泥塑的表现对象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基本可以划分为:宗教神祇、历史人物、辟邪瑞兽三类。泥料的加工与处理和大多数泥塑相近。凤翔泥塑胎衣所用的材料是观音土,产于凤翔境内冯家山桃花园一带。凤翔泥塑彩绘所使用的颜料是品色,当地人也称水色

陕西凤翔泥塑:财神赵公明、彩羊和彩塑鸡的工艺特色

凤翔泥塑

1.历史概说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我国周秦王朝的崛起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从事凤翔泥塑加工的专业性村落——六营村位于县城东关。该村得名据说与明时朱元璋兵士的落户有关。关于凤翔泥塑的源起,村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做了皇帝,全国归顺,四海称臣,唯有凤翔的鞑子不降。军师刘伯温遂派朱元璋的侄子李文忠前来讨伐,因为兵多人众,鞑子弃城而逃。李文忠进驻凤翔,并在城外设营扎寨,昼夜派人看守。时日久了,兵将无事可做,一个江西的老兵便用东门外水沟里的淤泥做了鬼脸来取乐。一天夜里,老兵突然听到马蹄声疾,料是鞑子来犯,迎战已经来不及了,遂叫众人戴好面具,拿上武器列队迎战。鞑子的部队越逼越近,但突然看到兵营中站立着许多鬼头鬼脸的力士,以为是有鬼神佑之,吓得掉头便跑,不敢再来。战争归于平静,老兵自愿留下,以捏塑面具为生,并将手艺传授给了附近的乡民。大家知道老兵是刘伯温派来的,就将刘伯温拜为祖师,泥塑的手艺也在六营村里世代传承。

财神赵公明 陕西凤翔

通常,这则故事也被作为凤翔泥塑发源的一种口传佐证。但是,据凤翔境内秦汉墓葬中的考古发现,其时已有了与今品相类似的泥、陶质陪葬物,其中的部分动物形象与之更为接近。

凤翔泥塑最确定的说法是始于明代,之外还有秦汉说。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凤翔泥塑手艺一直在六营村内部传承。传承手艺的核心单位——六营村三组以胡姓成员为主,另外还有杜姓、薛姓等家族。泥塑手艺基本秉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凤翔泥塑手艺是贫弱家户的营生,并不被大多数农户所看重。从六营村里所流传的“泥活没本,越做越穷”、“家有半升粮,不为泥活忙”等谚语,即可有所了解。从抗战到“文革”期间,凤翔泥塑手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组织人员对传统工艺进行扶持,才使这门手艺重现生机。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凤翔泥塑形成了捏塑、单模与合模所制的300余种泥塑作品。今天的凤翔泥塑由于功能和消费对象的转变,形制、品类更加丰富,有长不盈寸的小物件,也有供公共场合放置的大型雕塑。2002年,凤翔泥塑《马》被作为国家邮政总局壬午年生肖邮票主图原型,2003年,泥塑《羊》又被国家邮政局选为癸未年生肖邮票主图,使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品更为家喻户晓。

马上封侯 陕西凤翔

泥塑彩羊 陕西凤翔

彩塑鸡 陕西凤翔

2.工艺特色

凤翔泥塑的表现对象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基本可以划分为:宗教神祇、历史人物、辟邪瑞兽三类。宗教神祇如土地神、财神、送子娘娘、钟馗、刘海等。历史人物如三国人物等。动物瑞兽所占数量较多,基本分为动物单体和人物组合两类,动物单体如虎面、坐虎、坐狮、蟾蜍等,人物组合如娃娃骑虎、娃娃骑象、马上封侯、麒麟送子等,都是常见的吉祥造型。

凤翔泥塑的纹饰来源于不同的工艺美术形式,如对青铜器漆器、刺绣、剪纸、绘画等都有所借鉴。大致来看,凤翔泥塑的纹饰分为抽象和具象两类。具象纹饰以植物纹和动物纹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人物纹。植物纹如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长寿的桃子、暗喻生殖的金瓜等。动物纹样以十二生肖为主,还有龙凤、鸡鸟等纹样。具象纹饰一般作为主题纹样,占据较为醒目的主要位置。抽象纹样如太极纹、贯钱纹、圆点纹、梅花纹、旋涡纹、灰底纹等,大多作为边缘装饰的辅助性纹样。

取土

捣泥

入模

洗胎

凤翔泥塑的制作方式总的来看有三类:单模、合模,还有一类是用手捏塑。凤翔泥塑在形式上可分为挂片、摆件和立人。“挂片”有虎头、狮头、牛头、“福禄寿”、麒麟送子、灯曲罐、天官赐福、土地神、财神、如来、弥勒菩萨、关公、钟馗等。挂片的背后一般有一个麻绳嵌进去做的环,以方便悬挂。“摆件”有坐虎、坐狮、十二生肖等。“立人”有土地神、“福禄寿”、财神、八仙、如来、菩萨、祈子娃娃,以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等。

扦插颤头

粉胎

制作凤翔泥塑胎体的主料取自村落附近的万泉沟。沟内常年水草丰茂。当水位下降时,艺人们便会在沟侧崖面取其淤土,俗称“板板土”。“板板土”泥质细腻,杂质很少,适合用来制作泥塑。

泥料的加工与处理和大多数泥塑相近。备好泥料后,接下来是擀泥饼,尤其是体量较大的泥塑品,艺人要将揉好的泥料擀成厚饼状,小的则制成泥条,然后将其填充进模具中,用手将泥料挤压,使其与模具充分契合。

出模后,圆雕性的立体产品则需要合模,合模的方法是用柔软湿润的泥条贴附在风干后的泥胎口沿处,然后将单模合拢,挤压严实后,再用水将溢出的泥条糊平,起到封闭黏合的作用。有些出模后的素胎趁泥质松软,要进行装配插件的工序,因为“挂虎”、“坐虎”、“坐狮”等往往要插“颤头”。颤头是用“娃娃坐莲”、“鱼戏莲”,或者莲、鲤、娃娃三者复合造型的“连理生子”,以及“对花”、“对蝶”、“对鸟”等小模具翻制而成的片状装饰物。一般做法是将细铁丝环绕成弹簧状,两头留钎头,一头插小花模,一头插在“挂虎”的耳部上方和两颊部位,坐虎和坐狮还需在尾巴处插花,鼻子部位则插小辣椒或圆球,使之微颤。“立人”的手臂、底座也都需单独手捏加以拼装,手持的器具或装饰则用木签、铁丝、羽毛、皮革等辅助材料来制作。装好插件后,泥塑需要经过风干环节,即将之置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慢慢干透。

晾晒过程中,泥塑还需要进行洗胎,即用清水将泥胎表面进行抛光,去掉沙粒和草根等杂质,以便保证上色后的效果。干透的泥塑品需要在彩绘环节之前进行刷白,使之形成白色的粉底和胎衣,当地人称为“上白”,这样才能使彩绘的效果更好。凤翔泥塑胎衣所用的材料是观音土,产于凤翔境内冯家山桃花园一带。观音土经过粉碎过滤,然后用水调成稀粥状,将其淋在泥胎之上。由于泥胎底色较深,刚淋上去的胎衣并不很白,但待其干透后,则白如石膏。胎衣形成后,便可勾描墨线了。

勾线

彩绘

凤翔泥塑的墨线颇有特色,即使不着彩,也可成为独立的作品形式,这是其不同于其他泥塑的特色之处。勾线时,一般先用粗线勾出主要结构间的主线,分出区域,再用较细的线条进行填绘装饰,最后,再根据情况灵活补充抽象性的点线纹饰,使之完满美观。

凤翔泥塑彩绘所使用的颜料是品色,当地人也称水色,是旧时印染所用的原料,因为透明,所以不会遮盖墨线。墨线可以作为填色的依据,也不需要在填染色彩后复勾。当地人将彩绘阶段称为“妆色”,其手法主要为平涂,较少用到点厾、晕染。上色的通常程序是,先上大红主色,整体效果喜庆热烈;再上品绿主色,与红色互为映衬;再上玫瑰红副色,加强热烈喜庆效果,又使红色有冷暖变化;最后上品黄,为陪衬色,起增加画面亮度的作用。每一种色彩都要罩过三遍方显得通透润泽。妆色后的泥塑为了避免掉色,还需要在表面罩涂清漆,罩漆后的彩塑色彩会更加清亮鲜艳。

3.经典作品

(1)虎面

挂虎 胡深作100cm×100cm 陕西凤翔

虎面俗称“挂虎”,是当地人用来悬挂辟邪的用物,据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是凤翔泥塑中最经典的作品。其纹饰和色彩的搭配不仅具有和谐的视觉美感,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文寓意。比如老虎的眼睛象征日月(均为太阳形),眉毛为阴阳双鱼形,寓意连年有余;额头上缀饰莲花,或三仙果之一的石榴或桃子,寓意家人健康长寿,族丁兴旺,平顺吉祥;下巴处多饰牡丹,寓意生活富贵,美满团圆;鬓角多作佛手,寓意佛祖保佑,消灾避祸。在以凤翔为核心的宝鸡地区,民间多有“前门贴门神,后门挂虎面”的崇虎习俗,借此用以驱灾辟邪,保佑家人安康。

(2)坐虎

坐虎 杜银作 陕西凤翔(www.daowen.com)

坐虎是当地用于儿童玩赏的偶具,也是崇虎信仰的民艺品。当地人讲究在孩子周岁时,由姥姥用彩纸或布料制作老虎,置放在孩子身边,供其玩赏,并起到防病避灾的精神作用。坐虎属于圆雕,艺人在设计时,将老虎前面的两条腿分开挺立,使其与胸部和头部形成昂扬的姿态,后两条腿则与臀部处理成一体,下沉蹲坐,凸显出了老虎的头部姿态。坐虎的面部纹饰与虎面较为相似,只是耳朵被夸张较大,在老虎背、臀等较为宽阔处,大多饰有莲花、牡丹、桃子、石榴等纹样,民俗寓意亦与虎面相同。

(3)马

泥塑马(墨线素马)曾于2002年作为中国邮政总局壬午马票的主图原型。该马四条腿柱状站立,马尾被夸大,并与臀部连成一体,马首向左微侧,与身体约成150°夹角。该马的纹饰也有讲究,额部有三撮毛,脖子上四撮毛,据说有三人成伙,两人成对之说。马体上的七个原点代表北斗七星,意即良马风雨兼程,首先要辨明方向。作为凤鸟两只眼睛的圆点,据说来自于周代瓦当上的欢欢纹,寓意成双成对,富贵吉祥。正好与两只鸟的形象相配合,点明了寓意。马鞍被巧妙设计成花瓣状,正中饰有贯钱纹,寓意千里奔波,前程富贵之意。下端饰有梅花纹,寓意平安富贵,吉祥如意。马尾以错落有致的线条表现,与灰色的沙底纹以及黑色的带状纹形成对比,极具视觉美感。

墨线马 陕西凤翔

(4)三国人偶

人偶是凤翔泥塑中的特殊种类,只有杜银一人善作。该组作品选取了三国故事中十位身份和个性不同的人物,采用静态立像的形式表现,显得肃穆端庄。其制作方法是采用模制与捏塑相结合的方式,先是单模塑作而后合模,再将四肢、道具等物件粘连安装。人物服饰色彩亦与其他泥塑相近,但以红绿色为主,较少用色块搭配,因而比较单纯洁净。

三国人物(1)陕西凤翔 杜银作

三国人物(2)陕西凤翔 杜银作

4.代表艺人

(1)胡深

胡深,男,1931年生,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人,从事泥塑生产60余年,在凤翔泥塑的恢复和发展上颇有贡献。并因此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创作研究员”称号,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杜银

杜银,男,1925年生,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人,自幼跟随父亲杜德益学习彩绘泥塑,善于捏塑戏曲人物,因而,他捏制的立人偶像是凤翔民间泥塑中一个独特的品类,高约20厘米,圆雕。代表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和八仙等。

(3)胡新民

胡新民,男,1965年生,凤翔田家镇寺头村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1998年,曾为美国总统克林顿作泥塑表演。在凤翔泥塑的题材和造型创新上有独特贡献。代表作有为中国第六届戏剧节创作的吉祥物《戏迷羊》,以及为华商报社设计的《欢欢》、《乐乐》、《华华》等。

泥叫叫

泥叫叫是用泥塑手段制作的经过口吹而能发声的小型泥塑品,在不同地区叫法不一。如河南浚县称之为“泥咕咕”,河南淮阳称为“小梨喽”,山东阳谷称为“咕咕虫”,陕西关中人则称其为“泥叫叫”或“泥哨子”。旧时,此类玩具在各地较为普遍,陕西地区也是如此。但目前,陕西关中地区依然留存的泥叫叫,只有西安市灞桥区的狄寨泥叫叫和商洛市商州区的龙山狗娃咪了。

鱼化寨戏人泥叫叫 陕西西安

1.西安泥叫叫

据说,狄寨泥叫叫的原发地在今天西安市西郊的鱼化寨。这里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西周文化层,是个有仰韶文化遗址的古村寨。出土的陶器彩绘异常精美。

据当地人讲,鱼化寨泥叫叫始于明代。起先,鱼化寨泥叫叫为手工捏制,后来逐渐发展为模制。1949年之前,鱼化寨泥叫叫以制作鸟形、狗形等动物形的泥哨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以戏曲及故事人物为题材的“娃娃哨”,并成为泥叫叫的主流样式,如《白蛇传》、《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等中的人物造型。相较而言,秦腔人物类更为多见,尤以《三滴血》、《二进宫》和《放饭》等剧目的人物最受欢迎。发展到近代,泥叫叫还出现了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鱼化寨泥叫叫的人物造型为单一的静态形式,比较程式化。

鱼化寨泥叫叫 陕西西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间,鱼化寨泥叫叫风靡一时,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艺产业,据说,当时鱼化寨全村的乡民都会制作“娃娃哨”。但是目前,制作鱼化寨泥叫叫的传人只有杨云峰一家了。

狄寨是西安泥叫叫的再传之地。狄寨泥叫叫是在鱼化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狄寨镇就是作家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由于北宋大将狄青长期远征西夏,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狄寨泥叫叫在经历了与鱼化寨泥叫叫相似的辉煌之后,也归于沉寂。目前,徐文岳是狄寨泥叫叫唯一的传人了。

泥叫叫是利用当地的黑沪土制作而成。黑沪土有生熟之分,表土层因人们经常施肥、耕种,被称为熟土;深层土则不常被搅扰,土质也较细腻,称为生土。艺人们不采用熟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熟土中常含有粪便、草木灰等不洁之物,因为泥哨是直接接触人嘴巴的,所以要选用深层的干净土

泥叫叫制作方式是模印成型,单片模即可完成,但也有手捏的成分,属于模制与手塑相结合的形式。由于泥叫叫需要制作吹气的哨孔,因而捏制比较讲究,吹气的孔道在胎体背后。直立人物的泥叫叫,吹气孔则设在顶端。胎体晾干后,用谷糠或锯末为燃料,暗火(即火焰微弱的火)焙烧。在焙烧过程中,因为泥叫叫胎体表面的泥土颗粒间吸收了大量的碳质,因而会通体呈现为乌色。因而,为了悦目,烧好的泥哨则用白、绿、蓝、红、黄、黑等颜色进行彩绘。在色彩表现上,以黑为底,点画着色,颇有意趣。着色时,艺人利用焙烧后所形成的自然黑色,底色统一稳定,再在其上点画留黑、以色提形,使红、黄、绿等纯度较高的原色产生对比,装饰效果简单朴厚,经过罩油后的泥叫叫,更是黝黑发亮,色彩炫目。

翻模 赵明楠摄影

泥坯 赵明楠摄影

狄寨泥叫叫的形体比鱼化寨的略小,通常在5~9厘米。目前品种很少,多数题材造型已经失传。目前模具较好的有40多个品种,还在制作的有两大类:一类是民间传说中的神仙形象,如八仙和福、禄、寿三星。还有一类是戏曲人物,如秦腔剧目《二进宫》、《放饭》中的人物形象。

2.龙山狗娃咪

商洛位于陕西省南部山区,丹江从其境内穿过。在距市区五里的丹江边,有个叫龙山的村子,村里流传着一首童谣:“东龙山,拐个弯,龙山双塔戳上天,龙梁上面高架板,男女老少坐一滩,狗娃咪,吹得欢……”其实,龙山狗娃咪的形制有十余种,如小猫、小鸟、小兔等,其中以狗的造型居多,而且“狗娃”只是一种亲昵的统称,“咪”在关中方言里是指哨子。

上色 赵明楠摄影

狄寨艺人徐文岳 赵明楠摄影

有关狗娃咪的缘起历史,缺乏记载而含混不清。据一些老者说,他们听老人们讲,清朝时期就已有狗娃咪在庙会上出售。据村民陈五斤的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间,他母亲从事该泥哨的加工,每到年关节庆,销量很好,从事生产的家户也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经由“货郎担”走街串巷进行兜售,小孩子们也很喜爱。但是现在好的玩具越来越多,小孩子们已经不关注这些东西了。而今,村里只有80多岁的翼彩凤老人及陈五斤和他妻子在闲暇时偶有制作。

狗娃咪以当地的红土捏制而成,工艺与其他地方的泥哨子的制作相近,徒手捏塑而成,对形的要求不高,只要稍与客观物象相似即可;趁泥未干时,用木棍戳出吹气口,风干后即可焙烧。狗娃咪的烧制是在烧饭的灶塘里进行的,置于火焰旁烘烤,直至完全干透,并变成棕黑色。为了美观,还要少许点染色彩,罩涂松香,狗娃咪便算做成了。其形象古朴、稚趣可爱。最大的通常两寸多一点,最小者仅有半寸,以适合小孩子拿捏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