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
1.历史概说
在天津泥人艺术中,最为突出并广为人知的代表是“泥人张”。“泥人张”的叫法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艺人张明山的艺名。由于传承有序、作品经典,“泥人张”逐渐成为该泥塑工艺的品牌,是我国近代民间泥塑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从民间流传的一则故事中,我们大致可以猜想出“泥人张”精湛的捏塑技艺:
在天津,张明山最爱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处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他去的目的是观察各色人等的世间百态,以利于其泥人技艺的提高。
一个下雨天,张明山坐在天庆馆里饮酒。当地财大气粗的盐商张锦文带人进了来,其人个子不高,脑袋浑圆,大腹便便,一身的泼悍之气,人称“海张五”,连很多当官的也怵他几分。但是作为手艺人的张明山并未把他放在眼里,只管自己喝酒。不一会,就听得“海张五”那边开始议论起了泥人张,有人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然后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于是一阵哄笑,拿泥人张取乐。
很多人想看看受到羞辱的张明山会有什么反应,但他并无任何言语,只是将左手伸到桌子底下,从鞋底扒拉下一团泥巴来,右手端杯饮酒,目光也在饭菜之上,只是左手开始摆弄泥巴。“海张五”那边取笑的话题还没结束,张明山便把捏好的泥团往桌子上一戳,起身结账。众人一瞧,全惊呆了!泥团只有核桃大小,但是人物表情毕肖,活灵活现,把“海张五”的霸悍骄横之气显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发出惊叹之声。“海张五”抹不下脸来,随口对着张明山远去的背影喊道:“这种破玩意还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有意思的是,就在第二天,北门外的估衣街上就出现了“海张五”的泥像,比昨日的加了身子,大模大样地斜坐着,一脸恶俗之相。泥像是模子翻的,足有一两百个,摊位上还写着这样的字条:贱卖海张五。逗得众人拥挤着前来看乐子。三天后,实在无奈的“海张五”只好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部买走。(《俗世奇人》)
春江花月夜(局部1)天津泥人张 逯彤作
春江花月夜(局部2)天津泥人张 逯彤作
与上述故事相对应的是,在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20日《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记述张明山的文章,其中说道:“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张明山精绝的泥塑手艺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他的父亲张万全原是绍兴的一位师爷,曾随某官在河北深县就任,后因该官吏辞职归家,失去雇主的张万全便辗转各地,以教书为生。后来定居于天津老城外的西北角,因为邻居多为窑工,因而在其影响下,张万全也在业余捏制一些小玩意来换钱补贴家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张明山耳濡目染,自小便喜欢上了捏泥人的手艺。13岁时,他即已独立进行创作售卖,名声渐响。18岁时,他为当时的名角余三胜捏塑戏装像《黄鹤楼》,为一时之佳传。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一作,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第二代传人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
高山流水 天津泥人张 逯彤作
因为泥人张工艺雅俗共赏,极受时人喜爱。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天津卫,也给了泥人张工艺更多的商业空间。经过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薪火传承,“泥人张”彩塑成为我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一座高峰。1949年后,政府对泥人张彩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与帮扶政策,比如,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使民间泥塑进入大学课堂,同时,张景祜还在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曾先后培养了五批学员,使泥人张彩塑艺术得到发扬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民间彩塑的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弘扬泥人张艺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拍摄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专题影片。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一书。在广泛的宣传下,泥人张彩塑艺术品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中外艺术交流活动增多。1983年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专门的陈列室。
2.工艺特色
泥人张泥塑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间泥塑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解剖知识所形成的一种写实性样式,最善于描写细微的人物形象和情态,虽写实,却没有丢失中国味道,色彩温雅,手法精微,从而塑造出极其写实的艺术形象,为世人所称道。徐悲鸿先生曾在《大陆杂志》上对其评论道:“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足见其对泥人张艺术水准的评价之高。由于泥人张泥塑高超绝凡的艺术水准,使其不仅成为京津地区的代表性泥塑,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泥人张泥塑属于案头或架上摆件,尺寸大致在40厘米左右,具有室内陈设和玩赏的艺术功能。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泥人张”彩塑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文学,以及现实生活。由于地处京津地区,泥人张泥塑一方面受到宫廷艺术趣味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市民审美的趣味,因而使其不同于大多数的乡俗泥塑,而具有典雅清素的艺术气息。
天津泥人张 逯彤在制作泥塑
泥人张泥塑的工艺特点是慢工出细活,制作工序也很复杂,大致来分,可有以下步骤:(www.daowen.com)
(1)备泥:由于泥人张泥塑制作细微,因而对泥料的要求亦高,尤其是在泥料的锻打和加料时,要注意泥的柔韧性。比如,在泥人头部的泥料中,棉花要相对较少,因为面部面积小,细节多,需要有光润之感。而用来塑作身躯或衣服的泥料则要多加棉花,以保证其流畅感和坚固性。
(2)捏塑:泥人张泥塑制作的基本顺序是先从头部开始,然后塑身子,最后是塑手,而且头部的塑作难度最大,因为泥人张泥塑不仅重视人物头部的结构关系,而且要眉目传情,抓住人物神态和气质,所以对艺人的要求很高。头部通常独立进行塑作,人物的脖颈较长,同时在脖颈处还要扦插一根竹签,以备与身子安装。所塑身子要在人物颈部留有小洞,两者塑完后,将头部与身子连接(成品后,泥人张泥塑的头部也是可以活动并且拿下来的,这也是泥人张泥塑的特点之一)。
虽然泥人张泥塑十分注意对人物衣纹形式感的处理,但它对人物衣纹美感的处理是建立在严谨解剖关系之上的,因而对于人物的比例、肌肉、骨骼和运动关系要求艺人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把握。但是,泥人张泥塑又不是完全西化的艺术,而是以中国传统泥塑的古典美学为核心,因此,在人物形态和审美处理上,依然十分遵循传统泥塑的基本要求。如塑造美人、武士、秀才、文官、商贾、婴孩等不同年龄及身份者,各有审美趣味的不同,古人已经总结了不少造型之法,这是中国传统泥塑的基础。但同时,泥人张泥塑也有很多总结出来的创新之法,比如衣纹的处理,就有阴刻线形、放射起位和泥条堆塑三种:阴刻线形是用道具在泥胎上直接刻画出衣纹;放射起位则是在形体上压出参差交错的纹理,来表现凸凹有致的衣纹;泥条堆塑法则是按照衣纹的变化,用泥条对塑叠压而成。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手部通常也是单独塑作,而且泥人张泥塑特别注意手形的丰富感,甚至用手指的变化来体现手的表情,做到与人物表情神态的呼应,这是泥人张泥塑的突出特点。做好的手部通过泥条将其与身体固定连接。
(3)焙烧:与很多泥人所不同的是,待“泥人”的胎体彻底干燥后,还需要入窑烘烧,使其便于保存。通常,炉温要达到700℃左右。泥人经过焙烧,出窑后还需经过打磨抛光,然后进行着色。
(4)着色:着色是泥人张泥塑另一个极见功夫的环节。旧时,泥人张泥塑用的是矿物质颜料。如今,已改用丙烯颜料,此料覆盖力强、不易龟裂和褪色,同时也不易受潮和溶解于水。头部上色前,先以水粉白色打底,再用水粉白加黄或赭石色调成肤色,用水粉笔涂于面部,待稍干时再涂第二遍,干燥后用细砂纸抛光打磨,然后将稀释后的肤色水再在面部罩涂2~3遍,面部肤色打底即完成。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性别及社会身份的人,其肤色自然不一样,这需要艺人灵活把握。尤其是妙龄女子的面部,色彩变化微妙,用笔细微,包括腮红、眉毛、眼睛、鼻子、嘴唇等,用笔都需谨慎,如同工笔绘画一般,注意色彩的晕染过渡。
衣服着色需要事先对大的色彩效果有所设计,并注意大色块与小色块之间的协调,包括衣服上图案和花纹的色彩,要做到灵活变化,注意单纯丰富的协调处理。
宝琴寻梅 天津泥人张 张乃英作 中国美术馆藏
(5)道具:配置道具、烘托气氛、增加美感也是泥人张泥塑的重要特色。泥人张泥塑的道具形态大致有桌椅板凳、树木山石、字画扇杖、生活用具等,与人物搭配,可以增强其联系性,点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等现实因素。
3.经典作品
宝琴寻梅
该作取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也是被屡加表现和传唱的经典素材,或叫“踏雪寻梅”,在茫茫的一片雪白之色中,两位妙龄女子身着锦装雪袍,婢女持抱瓷瓶,宝琴则手拈梅枝,两人默契相伴,且叙且行,有一种凄清幽静的审美感觉。人物的结构和神情刻画,精细入微,活灵活现。再加上素雅的色调,更是提升了作品的意境。
4.代表艺人
张玉亭
张玉亭(1863—1954),男,名兆荣,是创始人张明山的儿子,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10岁时,张玉亭即与父亲同案塑作泥人,早期作品风格工整写实,深受父亲影响。经过不断探索,在中年以后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不再留意于形体细节,而是在人物造型上重视总体效果,并有意运用一定的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社会角色与性格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较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张景祜
张景祜(1892—1967),男,字培承,天津人,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9岁即在祖父张明山、父亲张继荣、伯父张玉亭的影响下学做彩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景祜曾先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泥人张捏塑技艺。同时还负责在天津建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为社会培养了不少彩塑艺术的专门人才。其作品多以神话故事、古典名著、风俗人情等为题材,创作多达万余件,代表作有《惜春作画》、《将相和》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