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 JIAN NI SU DE LI SHI GAI SHUO
泥塑是人们利用天然土材,借由双手的塑作技艺,使其产生出具有审美造型的艺术形态。
从世界范围来看,泥塑是源起很早的古老艺术之一。在我国的上古传说中,便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中国泥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0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但是,由于材质易损,在久远历史中能够遗留下来的泥塑作品便很少见,其中一部分则是经由泥塑烧制而成的陶类。如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陶井、泥猪和泥羊头,据测定为距今7000年前的作品。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猪、陶羊距今时间则为7000至6000年左右,这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泥塑实物。
挂虎(墨线) 胡深作42cm×35cm 陕西凤翔
彩绘人偶 褚庄泥塑
从史前时期到阶级社会的出现,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未曾间断。《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最早的关于先民制作泥器的文献记载。如《史记·殷本纪》中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令人为行。”后世文本中,类似记载屡见不鲜。我国秦汉时期,建筑艺术和墓葬制度的兴盛,使得泥塑成为重要艺术形式。在手捏塑作的基础上,出现了模制型的加工方式。1975年,在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园区,则发现了举世瞩目的秦俑陪葬坑,与实物等大的人物和马匹、车辆等陶制品,均系模制手塑而成,预计数量在万件以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两汉时期的贵族墓葬中,泥塑物具的体量减小,但品种却更加丰富,涉及动物、人物、车辆、器皿、建筑及构件等多种。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在汉代景帝阳陵、武帝茂陵,以及咸阳杨家湾等汉代墓葬中,各类陶泥塑作品不仅数量甚巨,而且姿态活泼,气质生动,是我国小型墓葬泥塑艺术的高峰。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兴起及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空间和偶像塑造活动大兴,并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黄河流域,泥塑艺术步入了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墓葬中的小型陶泥塑作仍是层出不穷,尤其趣味性的玩具增多。唐代是我国泥塑艺术的顶峰时期,各类泥塑艺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的宗教彩作泥塑,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民间泥塑中也出现了为真人捏塑肖像的形式。出色的工匠及泥塑家多不胜数,同时还出现了泥塑的技法著作《塑诀》,成为工匠塑作的理论依据。
钟馗 北京 双起翔作
宋代时,由于城镇商业的发展,泥塑艺术除宗教题材之外,供生活玩赏之用的小型玩具业逐渐发展起来,专业从事泥塑制作的艺人和作坊也在城镇及附近的乡村出现,泥塑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当时的《东京梦华录》《都城记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籍中都有关于泥塑的记载。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磨喝乐”,是在农历的七月七日前后售卖,不仅平民百姓买回用以“乞巧”(七夕节时,女性敬奉织女,祈求高超女红技艺的活动),达官贵人也要买些以供玩赏。除此之外,在宋人大量的笔记文章中,也有不少民间泥偶彩塑相关信息的记载。如很多文人的诗作中,都对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田玘多有提及和赞扬。其中以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承平时,鄜州田氏做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值十缣,一床至之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予家旧藏一对卧者,有小字云:‘鄜畤田玘制。’绍兴初,避地东阳山中,归则亡之矣。”当然,宋代像田玘这样善捏泥塑的出色艺人还有不少,由此也显示出宋代繁盛多元的市民艺术品消费时局。城市镇集上,常有挑着货郎担的商贩,所负肩担中“更有儿童戏耍物件,亦有上行之所,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从宋代不少文字的散记中,不难感受到宋代民间小型泥偶的市场需求和艺术样态。
金元时期,民间泥塑仍有小范围发展,从目前一些彩塑遗存和考古所见,此时民间彩塑仍有一些精品。(www.daowen.com)
明清时期,由于城镇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直接促进了玩赏类泥塑艺术的进一步兴盛。在《帝京景物略》中,作者对北京城的泥塑工艺销售作了记述:“(立春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凡岁时不雨,家贴龙王神马于门,瓷瓶插柳枝,挂门之旁,小儿塑泥龙,张纸旗……”由此可知民俗活动中泥塑偶作的功用及情状。明代有个颇具趣味的曲艺《咏妓泥人儿》,其中有唱词曰:“模儿里何日印将来,粉作皮肤土做胎,长街头担儿上担着卖,换些个乱头发折股钗,专与些小儿曹每日胡歪,那里也捏土焚香拜,那里也肩舆上杠抬,弄得你不成人弃在尘埃。”为人们形象描述了货郎负担沿街叫卖泥货的情形。另外,《除大声乐府全集》中有一首《捏泥匠》,内容道:“一掇烂泥,几筲儿冷水,纸分两麻斤力,成形作像费心机,在手多生意。善恶仪容,神佛品类,望着的遥拜礼,活泼泼眼鼻,汗津津面皮,少一口原阳气。”词中不仅对捏泥匠的工具材料作了说明,而且对其作品也给予了形象描绘和很高评价。
喜脉 北京 张荣达作
娶媳妇 陕西宝鸡 卫红指作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工艺极大繁盛的阶段。据口传及零星文献所载,很多泥塑的产业形态均发源在这一时期,不仅有乡村范畴的家庭手工艺形态,同时也有集中在城镇区域的作坊和销售店铺。这使得民间泥塑与百姓生活发生了直接联系,反过来,民俗的多元性需求也刺激了泥塑的发展。这是民间泥塑兴盛数百年的主要原因。而且,地方风土和文化语境的差异,使得民间泥塑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多样性面貌。如江苏苏州的虎丘泥人,无锡的惠山泥人,陕西凤翔的泥偶,河南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泥狗,山东临沂的花娃娃,高密的叫叫虎,河北玉田的花公鸡,以及北京的兔儿爷,天津泥人张等著名泥塑形式。
本书中介绍的泥塑艺术,大多是自古沿袭留传下来的小型玩赏类泥塑样式,它是我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和审美的累积与创造,也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艺术遗产。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小型民间泥塑的基本工艺、审美和人文精神,是感知古代民俗意蕴和工艺文化的重要渠道。
关中汉子 陕西西安 仇一凡作
河南张泥塑老艺人张连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