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工程风险分析在工程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在隧道工程方面,20世纪70年代,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以理念建立和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的研究仅止步于利用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来进行计算与分析,综合考虑工程技术与经济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目前很少。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instein。Einstein等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风险分析理论,撰写了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文章。2004年,国际隧道协会发布《隧道风险管理指南》,并将此作为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标准,该指南的编写和出版标志着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分析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联合颁布《风险管理标准文献》。2006年,国际隧道工程保险集团联合慕尼黑保险公司发布《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实践规程》。2006年,英国隧道协会联合国际隧道协会发布《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作业规范》,该规范主要侧重于隧道工程的风险管理及保险等。这一时期,隧道工程风险控制的相关规范在欧美等国家相继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风险管理在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风险管理理论是由国外引入我国,主要应用在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等领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理论开始应用到国内一些大型土木工程中。风险分析与评估理论在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2007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地铁与隧道工程建设技术风险管理指南》,这是我国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第一部指南。黄宏伟教授提出“风险辨识分析和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才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指出工程风险的核心包括5项内容,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跟踪,并首倡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实施全寿命风险管理。2015年,刘学增为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问题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2019年,王景春提出一种改进的K-Means聚类风险评估模型,针对各施工环节的风险描述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公路隧道建设全周期动态风险评估,制订了行之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2019年,薛亚东通过引入软科学量化风险分析方法,构建事故案例数据库和实用软件平台等,采用合理选取指标项、引入指标权重项、规范化评分标准等方法,对现有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了系统的山岭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理论体系和风险等级评价标准。此外,交通部于1997年发布的《公路、水运交通主要技术政策》已将交通隧道设施建设安全风险评价列为重点研究问题。
由于隧道工程施工岩体具有复杂的力学特性,往往需要借助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和各种智能方法对工程风险状况进行评判,孙钧院士称之为软科学方法(Soft Science Approach),并将其视为国内外岩土力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之一。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灰色理论、贝叶斯网络等。此外,多个科研院所、咨询机构及施工企业开发了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应用于隧道施工智能化辅助决策、风险评估(初步设计、施工安全等)、事故安全风险自动识别、施工远程监控等方面。风险评估及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至今已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人员健康安全、减少经济损失、保护自然环境等贡献颇多,已成为工程全寿命周期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规范的风险评估体系、现有评估方法实用性不够强、缺少综合实用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系统平台等方面。(www.daowen.com)
此外,我国在隧道工程施工装备、监(检)测技术、智慧监控(感知)、施工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上提高了我国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