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家装互联网化是以标准化为主导的,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呢?
(1)高度集中的标准化也来自个性化的大数据积累。家装互联网化所谓的爆款,只要服务足够多的用户,总能在繁多的个性化里找到共性,当不少人都有这个需求时,那它就不是个性化了,会在产品升级迭代时成为标准化的一部分。
(2)个性化需求也在发展中变化。我的第一部手机是2005年暑假做家教办班时买的,诺基亚中最便宜的“1100”,还是移动充话费送的,那时只要能打电话、发短信就行;2007年,那款手机丢了,又是预存话费买了诺基亚3110c,满足了彩铃、拍照、听音乐的需求;到2009年,又换成了联想的一款触屏双卡手机,当时有了两张卡;到2012年5月才换成了智能手机,那是HTC的双卡手机,之后又换过三星、华为的双卡……同理,装修的个性化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家装互联网化产品也在迭代,现在看来个性化的东西,以后可能都不是问题。比如随着内装工业化的到来,装修的个性化需求在工厂端就能满足。
(3)前台个性化,后台标准化。传统装修强调的个性化背后是什么?是选择困惑、杂乱、粗糙、不精致,杂乱的个性化导致了低效率,低效率产生高成本,最终会导致用户装修的低性价比。所以家装互联网化强调的是少而精,材料上精致,设计上时尚,功能上人性化,服务上更标准化。
(4)打造家装互联网化的品牌个性化。如果把互联网整体家装看作是一辆汽车的话,每个品牌的车(家装)都有自己的品牌个性,电影《黑金》里梁家辉饰演的周朝先开会时飞扬跋扈道:“我们坐的都是奔驰,都是劳斯莱斯,你坐马自达,怪不得你塞车,你坐马自达,你根本没有资格来参加这个会哟。”
多数人买奔驰不会在意什么材质和动力,话说回来,一旦用户对家装品牌形成了整体性的认知,品牌的信任会让他忘记过多的个性化托付,他会相信最终的结果是他想要的。(www.daowen.com)
(5)模块化组合避开了“个性化陷阱”。有经验的装修公司会根据用户对装修风格的偏好和特别要求,对各个装修环节中的模块进行组合,在主材品牌选用、辅材的规格上进行微调,以硬装标准化施工为主,软装个性化点缀为辅,实现“规模定制”,这样既不耽误装修效率,又能保证装修效果。
(6)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产品。确实有些地区就是个性化需求多,那就推出单独产品,毕竟整包是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的。数据显示,北京家装市场基本都是二手房翻新,特点是局部改造及个性化要求较多。在这样的市场,全国一盘棋,搞一刀切的套餐模式行不通,用户的需求还是要针对性考虑,在整包里体现,要不个性化增项多了,用户体验感会很差。
其实,选择少也是一种幸福。为什么印度人的婚姻幸福感比美国人高?因为印度实行种姓制度,阶层划分非常严格,一旦高种姓的女子离婚再选择的空间就更窄,所以大都从一而终。而美国恋爱、离婚都自由,但调查显示,离婚五年后,无论再婚或单身的幸福感并没有提高。
让用户满意的销售和服务也是如此,不要给太多选择。过去很多手机厂商,会做几十上百款手机,用户往往挑花了眼,这个功能想有,那个也想有,最后就是不满意。苹果手机就不一样,只给用户几种选择,坚持“少就是多”,而“少”意味着不会有太多选择。还有谷歌的搜索引擎,用户也可以进行个性化设置,但设置太专业了又很难用,这等于没给用户选择。
所以,目标用户真正不选某一家装修公司的理由不是这一家装修公司给的少,而是这一家装修公司给的选项不够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