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

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资源作为物质资源配置的对象,其自身没有能动性,听从物质资源配置主体的安排;而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对象,虽然在这种资源配置中是作为配置的客体而存在,但是这个客体本身是有能动性的。正是由于这种能动性,使得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要比物质资源配置的优化困难得多。高等院校作为社会运行的特殊主体,其人力资源之首的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难上加难。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部门,使它们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的配置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物质资源作为物质资源配置的对象,其自身没有能动性,听从物质资源配置主体的安排;而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对象,虽然在这种资源配置中是作为配置的客体而存在,但是这个客体本身是有能动性的。正是由于这种能动性,使得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要比物质资源配置的优化困难得多。因为,物质资源的配置是单向的,要实现物质资源配置的优化,单从资源配置主体方面努力就能实现。而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双向的,无论是配置的主体,还是配置的客体都是人,都有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社会运行的特殊主体,其人力资源之首的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难上加难。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可以从量的增减和质的提高两个方面进行。教师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从宏观角度来讲,高等院校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从微观角度来看,高等院校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是高校。高等院校对教师资源的配置一般是先对资源进行量的配置,后对资源进行质的配置。高等院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调整和改善教师资源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空间关系,即以教师岗位为基础,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要求配置教师,达到人与物(岗位)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能岗配置,这是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层次;二是教师资源之间的空间关系,以能岗配置为基础,通过调整和改善教师资源之间的空间关系,达到人与人的相互协调、互补,从而建立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环境,这是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二层次。

以岗位为出发点,高等院校在进行第一层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资源的文化技术素质、人格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统一。目前,高等院校实现能岗配置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资源具备教师岗位的文化素质(这是高等院校配置教师的基本要求),但不具备教师岗位的技术素质。在教师岗位上存留着大量的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有的经过岗位培训,很快掌握了教学技巧,走上了教学第一线。有的虽然也经过了培训,但还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并且教学技巧很难再提高。为此,必须重新进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这部分教师从教学第一线上游离出来。

教师资源具备教师岗位的技术素质,但不具备教师岗位的文化素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师岗位的具体内容是变化的。因此,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水平不总是同岗位要求相一致。这就要求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再教育,给他们提供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资源重新配置,高校根据具体的教师岗位选择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具体的教师岗位。借此使教师与岗位相适应,是一条既经济又快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之路。(www.daowen.com)

教师资源的人格素质与其岗位要求不相适应。人的个性与职业有紧密联系。一方面,人们的性格、兴趣、能力、气质等,制约着人们职业种类和就业岗位的选择。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岗位上,由于人的个性不同,其劳动效果也大不一样。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的个性与职业的匹配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是由职业指导领域的创始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立的,后由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等人进一步发展成型。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与能力模式,这种特性和模式与社会某种职业的内容及其对人的要求有较大的相关度。个人进行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对个人的选择进行指导时,应尽量做到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的接近和吻合。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全社会的角度以及从人的心理差异的角度来看,无所谓好与坏,而只有与职业类型是否协调、匹配的问题。高等院校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中必须克服以往重文化技术素质、轻人格素质的倾向,充分考虑人格素质与教师岗位的适应问题,从而优化教师资源的空间配置。

教师资源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其岗位要求不相适应。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表现,它带有某种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征。由于职业或行业上的差别,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差别,形成特殊的道德样式。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师资源配置的时候要尽力选择拥有与教师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资源,实现其与岗位的优化配置。

在能岗配置,即在教师资源和工作岗位之间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教师资源内部,即教师资源和教师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结构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结构决定功能。使用两个以上的人,存在极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时他们的作用发挥和工作成效,不仅取决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等状况,更取决于整体水平与能力状况以及他们的群体结构。所以,为了使教师资源产生结构效益,必须究人才的群体效应。对教师资源实施优化设计,实现教师资源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合理配置,使个体资源在群体中发挥最佳的作用,从而产生1+l>2的整体效益,使教师资源的配置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