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聘用制下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高校聘用制下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聘用制的实施,高校人才流动加剧,扣留人事档案成了有些单位防止人才流失的杀手锏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手段。聘用制下的高校亦是如此,教职工为了自由流动,往往放弃档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此种背影下,人事档案似乎变得可有可无,许多人选择了“弃档”。再加之人事档案信息单一,信息失真等原因,使弃档人数激增。

(一)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聘用制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无用论”的思想,错误地认为对于这些不占全民职工编制的人员只要能够反映出这些人员的工资、津贴等基本的信息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费神费力地认真把材料审核、整理、归档等每一个细节做好。这种思想意识在高校领导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更为普遍。但是聘用制人员作为全员聘用制形势下事业单位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完全消除“身份”这一对人本身进行区别的概念,上述的这种思想意识势必会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改革的推进。

(二)重新建档现象严重

“重新建档”原是人事档案工作中一种非常措施,其本意是为了方便人事档案管理,对人事档案丢失或无从查考的人员重新建立人事档案,是由于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某些环节疏忽而导致的补救方法。而随着聘用制的实施,高校人才流动加剧,扣留人事档案成了有些单位防止人才流失的杀手锏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手段。而通过重新建档,有些用人单位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人才引进和“留人”效果。“重建档案”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人多档”、“有档无人”、“管档与管人不统一”,这严重地违背了人事档案的管理原则。一方面对于员工的原单位来说,大量的档案由于档案主人的弃档而积压,这些档案,既不能转出去,又不能销毁,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管理,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员工的新单位来说,大量的无档人员由于缺乏档案作为依据,增加了主管单位,特别是人事组织部门对员工考察了解的难度,降低了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和可靠性

(三)档案内容欠完整(www.daowen.com)

人事档案包括了职工的自然情况和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全部面貌。缺少任何一个阶段的材料或任何一张材料上的手续不完备,都有可能给职工个人利益带来影响。此外,长期以来,人事档案侧重于记载和反映个人的社会经历、政治面貌、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千人一面,对反映个人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工作实绩的材料收集过少,体现不出个性特点,人事档案基本上是静态的、固定的,不能反映出即时信息。因此,从已保存的人事档案来看,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雷同,管理形式单一,档案内容匮乏,人事档案不能客观反映一个人的近况和全貌,不能为单位用才选能提供人才信息保障。

(四)档案遗弃严重

随着独资、合资、三资、民营等企业形式的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全新的用人机制,这些企业对员工的约束主要是靠合同、协议,而不是人事档案。聘用制下的高校亦是如此,教职工为了自由流动,往往放弃档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此种背影下,人事档案似乎变得可有可无,许多人选择了“弃档”。再加之人事档案信息单一,信息失真等原因,使弃档人数激增。在高校,“弃档”最严重的主要有出国人员、待业人员、跳槽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