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员制度的内涵
职员制是一个制度名称。职员是一个职业的称谓,是一个方便分类管理的标识符号。只要聘用在岗的人员,无论他原来是什么身份,在聘期间都称职员。职员不实行公务员和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干部严格的身份管理制度,而是按职位实施管理,从而在事实上打破了干部工人身份在事业单位的界限。任何人只要符合职员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并经过规定的程序,都可以聘用为职员,并且聘任什么职位就享受什么待遇,但解聘以后这种待遇就取消,不能带走。
(二)我国高校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二元性
高校管理人员现行的管理体制或者是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模式,或者是套用国家行政模式,形成了管理的二元性。管理干部既有行政职务又有专业技术职务,造成岗位职责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每个管理干部都是两条腿走路,因行政职务中领导岗位有限,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用于准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很多研究内容与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极不利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管理人员待遇偏低(www.daowen.com)
管理人员的待遇主要指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两方面。管理工作常被看作是辅助性的工作,不被重视。高校对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又缺乏长远规划和得力措施。工作性质决定管理人员只能获得国家工资和学校津贴,其待遇与职务紧密挂钩,只有在职务提升时,才能提高工资级别,兑现相关的待遇。对于一些长期勤勤恳恳工作、在学校各级管理岗位上的同志的安排,现行政策规定缺少这部分内容。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则是在国有企业劳动制度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分类管理体系。公立高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改革总的方向是:淡化高校的行政色彩,纠正高校管理干部行政化、业余化的倾向,探索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公立高校与管理人员关系的平等化与契约化。
随着学校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员制度的实行,正好适应了管理队伍用人机制要实行的三个转变,即人员配置从计划经济的调配制度向市场经济聘任制转变;人事管理从原来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分配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向以岗定薪、优劳优酬转变。这将会有力地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高等学校实行职员制度理顺了管理队伍与教师及其他系列人员的关系。这个制度的实行,可以重新定位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关系,实行职员职级工资制,在收入分配上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分配和优劳优酬原则。同时也建立了符合管理队伍现状的聘任和晋升序列,避免了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冲击,使管理人员安心于从事本职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