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韩在六国中最为弱小,却又挡在秦兵东出的第一线,因此韩最先亡于秦。韩世家自景侯始为侯,历十一世至王安灭于秦。世系如下:
【注释】①懿侯:《六国年表》作“庄侯”。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①。武子后三世有韩厥②,从封姓为韩氏。
【注释】①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原上之邑即韩城。韩之始祖有两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即韩祖为周武王之子,初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之韩寨营,周宣王时徙于陕西韩原,受命为侯,《诗经·大雅·韩奕》咏其事。韩在春秋时为晋文侯所灭。又《左传》及《世本》载,韩之祖韩万为曲沃桓叔之子,佐曲沃武公而封于韩,在今山西河津市东部,非韩原,录以备考。韩武子,即韩万。②后三世:第四代孙。《索隐》引《世本》云:“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①。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②,获逢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③。韩厥称赵成季之功④,今后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晋悼公之七年,韩献子老。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子徙居州⑤。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⑥。
贞子卒,子简子代。简子卒,子庄子代。庄子卒,子康子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智伯⑦,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康子卒,子武子代⑧。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⑨。
【注释】①晋司寇二句:屠岸贾诛赵氏事,详《赵世家》和《晋世家》。②鞍:在山东济南北。鞍之战在公元前589年。③大业之不遂者为祟:大业的后代有不遂心的鬼魂在作怪。大业,尧时之人,赵的祖先。依《赵世家》此句应作“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脱一“后”字。④赵成季:赵衰,佐晋文公称霸,有大功,其子孙受戮,故作祟。按,所谓作祟,乃韩厥为恢复赵宗人为制造的舆论,以便诛屠岸贾。⑤州:县邑,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⑥平阳:在山西临汾市西。⑦共败智伯:韩、赵、魏三家败智伯分其地,事在公元前453年。⑧武子:公元前424年至前409年在位。⑨景侯:公元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①。二年,郑败我负黍②。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③。
九年,郑围我阳翟④。景侯卒,子列侯取立⑤。
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⑥,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⑦。是岁魏文侯卒。
【注释】①雍丘:在今河南杞县。②负黍:亭名,在今河南登封市西。③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韩与赵、魏三家为侯,事在公元前403年,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④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⑤列侯:公元前399年至前387年在位。⑥宜阳:在今洛阳之西百里。⑦文侯:公元前386年至前377年在位。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①。伐宋,到彭城②,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③。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④。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⑤。
【注释】①阳城:在河南登封市东南。②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③桑丘:在今山东济宁市。④灵丘:在今山东滕州市东。⑤哀侯:公元前376年至前371年在位。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①。二年,灭郑,因徙都郑②。
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③。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④。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⑤。九年,魏败我浍⑥。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⑦。
【注释】①与赵、魏分晋国:韩与赵、魏三家灭晋,事在公元前376年,当周安王二十六年。②徙都郑:韩武子都宜阳,景侯徙阳翟,哀侯徙郑,即河南新郑市。③懿侯:《六国年表》作庄侯。公元前370年至前359年在位。④马陵:在今河南长葛市。⑤宅阳:在今郑州市西北。⑥浍:在今山西翼城县。⑦昭侯:公元前358年至前333年在位。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①。二年,宋取我黄池②。魏取朱。六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③。
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④。十一年,昭侯如秦。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二十五年,旱,作高门⑤。屈宜臼曰⑥:“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⑦。”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子宣惠王立⑧。
【注释】①西山:河南宜阳县至鲁山县一带山地,此为韩之西疆,故曰西山。②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东南。③陵观、邢丘:在今河南温县东。④韩姬:《竹书纪年》作“韩圮”,韩大夫。悼公,大约是韩昭侯之太子。《索隐》云:“不知悼公何君也。”⑤高门:在新郑造高大市门。⑥屈宜臼:楚大夫,时在韩。⑦时绌举赢:年成不好反而更加奢侈。⑧宣惠王:公元前332年至前312年在位。(www.daowen.com)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将韩举①。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②。十四年,秦伐败我鄢③。
【注释】①韩举:原赵将后为韩将。②区鼠:邑名,不详。③鄢:在河南鄢陵县北。
十六年,秦败我修鱼①,虏得韩将䱸、申差于浊泽②。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③,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④。”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⑤,将西购于秦⑥。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⑦。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⑧。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⑨,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⑩,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⑪,必不为雁行以来⑫,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⑬,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⑭,不谷将以楚殉韩⑮。”韩王闻之大悦,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⑯。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⑰,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⑱。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⑲。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⑳。
【注释】①修鱼:又名修泽,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②浊泽:魏邑,在今山西运城东南;此应为观泽,在今河南清丰县东。③具甲:装备军队。④以一易二:一,谓韩失一名都(大邑);二,谓韩不遭秦伐,而与秦伐楚,消除秦、楚两方面的威胁。⑤乃警公仲之行:于是韩王作了战争动员以送韩相公仲使秦。警,戒严,做好战争动员。公仲,名侈。⑥购:同“媾”,求和。⑦秦韩并兵二句:秦挟韩攻楚,可以说这是秦祷告求神梦寐以求的事。⑧楚国必伐矣:楚必遭秦的攻伐。⑨警四境之内:进行全国总动员。⑩信臣:使臣。派出高规格的使臣,随从浩浩荡荡,多带礼物。币,礼品。⑪德王:感激楚王。⑫必不为雁行以来:一定不会为秦打前锋。雁行,如雁之行,打头阵。⑬不谷:古代诸侯国君的谦称。⑭愿大国遂肆志于秦:希望强大的韩国专心一意对抗秦国。⑮以楚殉韩:以楚国替韩国作出牺牲。⑯素约:一向亲善的盟国。⑰益甲伐韩:增兵伐韩。⑱岸门:在今河南许昌西北。岸门之役,在公元前314年。⑲丹阳:在丹水之阳,河南淅川附近。此役在公元前312年。⑳襄王:公元前311年至前296年在位。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①。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②,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③。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④。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眜。
【注释】①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东。②秦拔我宜阳:在公元前307年。③武遂:此韩邑武遂,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④穰:在今河南邓州市。
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蝨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纳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①,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②,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蝨而纳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注释】①方城:在今河南方城县。②雍氏: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楚屯兵于方城之外,向韩的雍氏方向进兵,筑都雍氏之旁,即围攻雍氏,强入公子虮蝨也。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①?”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②。”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③。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④,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⑤,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⑥。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⑦。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⑧。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⑨。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⑩,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⑪。”公仲恐,曰:“然则奈何⑫?”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⑬。”于是楚解雍氏围⑭。
【注释】①且:将。②对曰云云:公孙昧回答说:“秦王这样说:‘秦两路出兵攻楚,一路出南郑(今陕西汉中),一路出蓝田(今陕西蓝田),配合韩军行动’,依此看来,秦兵将不与韩军会合。”③祖:效法。④魏折:战败。魏战败就要倒向楚国。⑤到:当《战国策》作“劲”,为助威。秦只是出兵声援魏国,使魏国壮起胆来与楚斗,秦从中渔利。⑥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这次秦也是表面助韩,实际上暗中助楚,挑动楚韩大战,秦从中渔利。按,公孙昧为秦使,不为秦谋,暗中把秦阴谋告韩,乃为个人谋也。⑦相支:相抗。⑧公战而胜楚三句:韩胜楚,秦则以救韩之口实分利,而扬威于三川(即周室)而归。⑨公战不胜楚三句:若韩败,楚就能保有实力守险于三川,那样韩国就无法解救雍氏了。⑩三反于郢:秦使司马庚三次去楚密谋。⑪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秦大夫甘茂与楚相昭鱼会于商於(秦楚边界上),表面上是秦敦促楚收回军符,即制止楚国进攻韩国,而实际是双方交换密约。收玺,收回军符,即秦压楚收兵。⑫然则奈何:真是这样,那怎么办呢?⑬公必先韩而后秦等句:公孙昧说:“你先立足于韩国自身力量,把秦国救援放到第二位;先想办法自救韩国,再考虑如何对付秦国张仪的诡计。最好的办法是与楚求和,与齐、楚合纵,齐、楚一定尊重你。你讨厌的只是张仪之计,而并不是要与秦国闹翻。”⑭楚解雍氏围:韩公仲采纳了公孙昧之计,于是楚解雍氏之围。
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①:“公叔伯婴恐秦楚之纳虮虱也②,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③?楚王听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④。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⑤。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⑥。”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韩立咎为太子。齐、魏王来。
【注释】①芈戎:秦宣太后弟,号新城君。②公叔伯婴:太子婴。这一节是倒叙太子婴未立太子时与虮虱争立事。③求质子于楚:让芈戎假意替韩向楚求送质子虮虱回韩。④楚王三句:楚王自然不听从,不送质子虮虱回韩,那么公叔伯婴知道秦楚两国并不看重虮虱,因而必然向秦楚靠拢。“楚王听”应为“楚王不听”;下文“楚不听”,应为“楚王听”,“不”字错简。⑤公又为秦等句:你再向楚求韩质子,使送虮虱到秦为质,楚王将听从而结怨于韩,韩则仗恃齐魏之助而伐楚,楚国需要秦国的援助,必然倚重你了。⑥公挟秦楚二句:你凭借秦楚两国的倚重,而又使虮虱回不了韩国,而积德于韩(实积德于太子婴),那么公叔伯婴一定让韩国亲近你了。由此可见苏代前后说辞不一,纵横家皆实用主义,真倾危之士。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①。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②。
【注释】①与齐、魏王共击秦:此役为六国第二次合纵攻秦,齐韩魏败秦于函谷关,在公元前298年。②釐王:公元前295年至前273年在位。
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①。五年,秦拔我宛②。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③。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湣王出亡④。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二十一年,使暴鸢救魏,为秦所败,鸢走开封。
【注释】①虏喜伊阙:伊阙之战,此役在公元前293年。②宛:今河南南阳市。③夏山:不详。④齐败,湣王出走:此役为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在公元前284年。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①。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它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是岁,釐王卒,子桓惠王立②。
【注释】①华阳:山名,在今河南新郑东。此役秦救韩,大败赵、魏联军,在公元前273年。②桓惠王:公元前372年至前239年在位。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①。十年,秦击我于太行②,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③。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④。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⑤。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
【注释】①陉:在今山西曲沃北汾水之旁,秦下陉后,筑墙加固。②太行:韩河内之邑,傍太行山。③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秦赵长平之战,在公元前260年。秦杀赵将赵括,坑赵降卒四十余万。马服子: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④城皋:在今河南荥阳西北。⑤王安:公元前238年至前230年在位。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①,绍赵孤之子武②,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③,此天下之阴德也④。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注释】①晋景公:成公之子,名据。②赵孤之子武:赵武,赵朔之子。晋大夫屠岸贾作乱诛杀了赵氏全族。赵朔妻,晋成公之姊,有遗腹,走匿公宫,生赵武,是为赵氏孤儿。屠岸贾搜孤,在韩厥的保护下,由程婴、公孙杵臼合谋匿孤。十五年后,赵武长大,韩厥与晋景公谋杀屠岸贾,恢复了赵氏的封爵。③程婴、公孙杵臼:两人为赵朔的部属宾客,合谋匿孤。先由公孙杵臼取他人之子隐藏于山中,程婴告密,屠岸贾杀了公孙杵臼及假孤。程婴匿赵氏真孤。等到赵武成人恢复封爵后,程婴自杀以报公孙杵臼。④阴德:暗中保护他人施以德惠。
韩都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