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本篇着重记叙魏文侯的改革,魏惠王的黩武,魏安釐王时公子无忌的合纵抗秦。魏世家自魏文侯始为侯历九世至王假而灭。世系如次: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①。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注释】①毕公高与周同姓:《左传》谓毕、原、丰、郇为文王之子,《史记》不用此说而称为“周同姓”,当别有所本。毕,在西安市长安区北部。
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①,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卜偃曰②:“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③。辛廖占之④,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⑤,其必繁昌。”
【注释】①霍、耿、魏:古国名。霍在今山西霍州市西南,耿在今河津市东南,魏在今芮城县东北。②卜偃:晋掌卜大夫名郭偃。③遇《屯》之《比》:屯,震下坎上。比,坤下坎上。即屯初九变为阴初六比。④辛廖:周大夫。⑤屯,险难;固,坚久;比,顺利。谓毕万将经历艰难险阻而达于坚久,转为顺利,这是最吉利的卦。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①,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②。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返,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绛。
【注释】①四子争更立:晋献公四子相争,走马灯般更换君位。四子为奚齐、悼子、夷吾、重耳。②武子:魏武子,名魏犨。
魏绛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戮辱杨干①。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②,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徙治安邑③。魏绛卒,谥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献子。
献子事晋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强,公室卑。
【注释】①乱行:杨干扰乱仪仗队伍,魏绛治杨干之罪,诛了他的总管(仆),以示惩处。②九合诸侯:详《晋世家》注。③安邑: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
晋顷公之十二年,韩宣子老,魏献子为国政。晋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恶,六卿诛之,尽取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并为晋卿。
其后十四岁而孔子相鲁。后四岁,赵简子以晋阳之乱也①,而与韩、魏共攻范、中行氏。魏献子生魏侈。魏侈与赵鞅共攻范、中行氏。
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智伯,分其地②。
【注释】①晋阳之乱:赵简子移邯郸之民实晋阳而引起的一场动乱,范、中行二氏遭灭亡,事详《赵世家》。②分其地:韩、赵、魏三家灭智伯而分其地,事在公元前453年,当周贞定王十六年。
桓子之孙曰文侯都①。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同时。
六年,城少梁②。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③。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④。
【注释】①文侯:公元前425年至前387年在位。②少梁:魏邑,在今陕西韩城市南。秦邑繁、庞与少梁相邻。③出其民:迁徙其民。④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①,引车避,下谒②。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然③,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阴、合阳。
【注释】①朝歌:在河南淇县。②引车避,下谒:引车让路(避),并下车拜见(谒)。③躧:草鞋。
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①。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阳狐②。
二十五年,子击生子罃。
【注释】①魏、赵、韩列为诸侯:三家为诸侯在公元前403年,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②阳狐:在河北大名县东北。此役秦齐联兵伐魏,围阳狐者齐兵也。《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宣公四十三(应作三十四)年,“伐晋、毁黄城,围阳狐。”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注释】①邺:在今河北磁县南。②河内:地区名,今河南黄河北岸地。
魏文侯谓李克曰①:“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②,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③。”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⑤:“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⑥?西河之守⑦,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⑧?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⑨,失对,愿卒为弟子。”
【注释】①李克:魏大臣,子夏弟子,战国初著名政治家。②成:文侯弟魏成子。璜:大夫翟璜。③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臣处在宫廷之外,不敢承当这个使命。阙门:宫殿前左右两个高台建筑,相对如门称阙门。此指代朝廷。④居视其所亲六句:平居时看他接近什么人,富贵时看他接交什么人,显达时看他推荐什么人,失势时看他不屑做什么事,贫贱时看他所不苟取什么东西,考察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知人了。⑤忿然作色:愤怒得一下子翻了脸。⑥负:比不上。⑦西河:地区名,在今陕北黄河西岸地。魏西河地在今韩城市一带。⑧李克曰等句:李克说:你把我推荐给国君,难道是要我和你结党营私吗?比周,结党。⑨鄙人:谦语,粗俗之人。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①。
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②。败秦于注③。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④。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⑤。
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⑥,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⑦。
【注释】①虢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山崩阻塞了黄河。壅:堵塞。②酸枣:在今河南延津县西。③注:韩邑,又名注人,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北。④襄陵:在今河南睢县。⑤阴晋:在今陕西华阴市。⑥武下:一名武平城,在今陕西渭南市东。⑦武侯:公元前386年至前371年在位。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①,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②。
七年,伐齐,至桑丘③。九年,翟败我于浍④。使吴起伐齐,至灵丘⑤。齐威王初立。
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⑥,灭其后。
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⑦。十五年,败赵北蔺⑧。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⑨。武侯卒,子罃立,是为惠王⑩。
【注释】①公子朔:据《六国年表》和《赵世家》并作公子朝,敬侯之弟。朔字讹。②王垣:邑名。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因其境内有王屋山而名王垣。③桑丘:在山东平原县西。④浍:在今山西翼城县。⑤灵丘:齐灵丘,在今山东滕州市东。⑥三分晋地:三家灭晋在公元前376年,当周安王二十六年。⑦栎阳:在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⑧北蔺:在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西部。⑨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⑩惠王:魏惠王,武侯子,因迁都大梁,史又称梁惠王,公元前370年至前335年在位。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①,公孙颀自宋入赵②,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③。因而除之,破魏必矣④,不可失也。”懿侯悦,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⑤,魏氏大败,魏君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悦,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嫡子,其国可破也”。
【注释】①公中缓:魏武侯子,魏惠王之弟。②孙颀:人名。③今魏罃得王错三句:魏罃(yīng)得到大夫王错的辅佐,挟持上党,等于拥有半个国家。王错:魏大夫,后奔韩。④因而除之,破魏必也:趁机(因)除掉魏罃,必能破魏。⑤浊泽:《赵世家》作湪泽,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南。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①,败赵于怀②。三年,齐败我观③。五年,与韩会宅阳④。城武堵⑤。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⑥。
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注释】①马陵:邑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②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③观:在今河南范县西北。④宅阳:在今河南荥阳市东。⑤武堵:在今山东武城县西。⑥仪台: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南。
十年,伐取赵皮牢①,彗星见。十二年,星昼坠,有声。
十四年,与赵会鄗②。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③。十六年,与秦孝公会社平④。侵宋黄池⑤,宋复取之。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⑥。
【注释】①皮牢:在今山西翼城县东。②部:在今河北高邑县东南。③鲁、卫、宋、郑君来朝:来朝者为鲁恭侯、卫成侯、宋桓侯、郑釐侯,即韩昭侯,韩灭郑,故韩可称郑,犹如魏可称晋。韩昭侯谥号为昭釐,单称昭、釐是省称。④杜平:在今陕西澄城县东。⑤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南。⑥桂陵:在今河南长垣市西北。桂陵之战齐败魏,在公元前353年。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①。筑长城,塞固阳②。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③。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注释】①襄陵:在今河南睢县西。②固阳:在今内蒙古五原县东。③彤:在今陕西渭南市。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①,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②,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③。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败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④。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注释】①外黄: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②莒:在今山东莒县。③彼劝太子二句:许多人都要求你出战,都希望吸食一点胜利的甜汁。啜,吸。④败于马陵:马陵之战,齐再败魏,在公元前341年。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①。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②。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魏从安邑迁都于此。②平阿:在今安徽萧县境。
惠王数被于军旅①,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②,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③。叟不远千里④,辱幸至弊邑之廷⑤,将何以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⑥。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⑦。
【注释】①惠王数被于军旅:惠王多次在战争中遭受失败。②不佞:不才。③丑:蒙受耻辱。④叟:老大爷,对长者的尊称。⑤辱幸:屈尊光临。⑥甄:在今山东鄄城县西。⑦襄王:公元前334年至前319年在位。(www.daowen.com)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①,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②,围我焦、曲沃③。予秦河西之地④。
六年,与秦会应⑤。秦取我汾阴、皮氏、焦⑥。魏伐楚,败之陉山⑦。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⑧。秦降我蒲阳⑨。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十二年,楚败我襄陵⑩。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⑪。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⑫。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⑬。张仪复归秦。
【注释】①徐州:在今山东滕州市南部。②雕阴:在今陕西富县北。③焦: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此曲沃在今三门峡市西南。④河西之地:又称西河之地,在今黄河西岸陕西韩城市等地。⑤应:在今河南宝丰县。⑥汾阴:在今山西汾水入河口之南。皮氏:在今山西河津市。⑦陉山:在今河南新郑市南部。⑧上郡:魏西河北部地区,在今陕北宜川县、延安市一带。⑨蒲阳:在今山西隰县。⑩襄陵:在今河南睢县西。⑪啮桑:在今江苏沛县西南。⑫曲沃:此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平周:在今山西介休市。⑬哀王:《世本》无哀王,脱一代。公元前318年至前295年在位。
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①,不胜而去。
二年,齐败我观津②。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③。六年,秦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④。七年,攻齐。与秦伐燕。
【注释】①五国:楚、赵、魏、韩、燕,公元前318年第一次合纵攻秦,至函谷关败还。②观津:《赵世家》作观泽,原赵邑,后属魏。在今河南清丰县东。③岸门:在今河南许昌西北。④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东。
八年,伐卫,拔列城二。卫君患之。如耳见卫君曰①:“请罢魏兵,免成陵君可乎?”卫君曰:“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②,拔阏与③,约斩赵,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也。今卫已迫亡,将西请事于秦④。与其以秦醳卫,不如以魏释卫,卫之德魏必终无穷⑤。”成陵君曰:“诺。”如耳见魏王曰:“臣有谒于卫⑥。卫故周室之别也,其称小国,多宝器。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卫醳卫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必不入于王也⑦。臣窃料之,先言醳卫者必受卫者也⑧。”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⑨。
【注释】①如耳:魏大夫。②羊肠:太行山坂道,南口在今山西晋城市,北口在今壶关。③阏与: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北。④西事于秦:卫临近灭亡,将西降于秦。⑤与其三句:与其依靠秦来救卫,还不如依靠魏救卫,即魏停止攻卫,卫将永远依附于魏。⑥臣有谒于卫:我曾进见过卫君,说说卫的情况。⑦今国迫于难等句:现在卫遇危难,仍不肯献出宝器,是因为卫认为主张攻打卫国或是不攻打卫国的决策人并不尊重魏王,卫即使献出宝器,也到不了魏王你手中。⑧臣窃料之二句:由此我可推断,第一个提出不攻打卫国的人,一定受了卫国的贿赂。⑨如耳出等句:成陵君,魏大夫,主张攻卫者,如今他中如耳反间之计,第一个提出不攻打卫,魏王认为他受了卫贿赂,接受了不攻卫的意见,却罢免了成陵君,终身不用。
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①。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②。楚相昭鱼谓苏代曰③:“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④?”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必相之⑤。”昭鱼曰:“奈何⑥?”对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⑦。”昭鱼曰:“柰何⑧?”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长主也⑨,必不相张仪。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也。以魏之强,而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见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注释】①魏章:原魏将,后相秦。②薛公:齐孟尝君田文。③昭鱼:昭奚恤。④谁而君便之:谁做魏相对你有好处呢?⑤代曰云云:苏代说:“我替你走一趟魏国,一定达到你所需要的魏相。”魏在楚北,故云为君北。⑥奈何:你怎么说。⑦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你扮着魏王,我来演习一下试试看。⑧奈何:那就试试,看你怎么说。⑨长主:深谋远虑之主。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于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①,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②。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③。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子昭王立④。
【注释】①来归武王后:秦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武王死,故后回魏国。②蒲反:又作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市北。阳晋:晋阳之倒,晋阳在今永济东之虞乡镇。封陵:在今永济南黄河岸边,在今之风陵渡东。③函谷:关名,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此为第二次合纵攻秦,在公元前298年。④昭王:公元前295年至前277年在位。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①。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②。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③。芒卯以诈重。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滑王为东帝④,月余,皆复称王归帝。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⑤。
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⑥。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⑦,湣王出亡。燕独入临淄。与秦王会西周⑧。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⑨。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⑩,楚王徙陈⑪。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⑫。
【注释】①襄城:在今河南襄城县西。②伊阙:在今洛阳市南。公元前293年秦败韩魏联军于伊阙。③河东:晋西南河曲地区,即今山西运城地区。④西帝、东帝:公元前288年秦、齐曾一度称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⑤新垣:在今山西垣曲县。曲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部。⑥温:在今河南温县。⑦济西:济水之西。⑧西周:洛阳王城。⑨安城: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⑩秦拔郢:公元前278年秦白起破郢。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⑪陈:在今河南淮阳。楚徙都陈,号郢陈。⑫安釐王:公元前276年至前243年在位。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①。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②。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③。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⑤?”
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⑥。十一年,秦拔我郪丘⑦。
【注释】①南阳:魏南阳邑,在今河南黄河北之修武县。②欲玺者二句:段干子想的是保住丞相的官印,秦则要的是土地。玺:此指丞相官印。③今王三句:现在王却使想得土地的秦控制了丞相之印,又使想得丞相之印的人控制土地,这样魏国的土地不割完,这种循环就不会停止。④枭:猛禽,古博局戏,得枭者则食其子(食,行棋也),若不便食子则另行一路。⑤何王之用句:难道王的智慧还不如下棋之用权变吗?⑥秦太子外质于魏死:秦悼太子为质死于魏。⑦郪丘:应为邢丘,在今河南温县东。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冯琴而对曰①:“王之料天下过矣②。当晋六卿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湛者三版③。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智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④。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智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⑤!”于是秦王恐。
【注释】①中旗:秦大夫,《战国策》作推琴。冯琴:倚着琴。②王之料天下过矣:秦王这样轻看天下就错了。过,错。③湛:同沈,被淹没。智氏攻赵,水灌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反遭灭亡,事详《赵世家》。④平阳:在今山西临汾西汾水西岸,为韩本始封邑。这里应为,绛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可以灌平阳。⑤易:轻视。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①,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②。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③。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④。魏氏复定。
【注释】①丈人:老者之称。芒然:老态龙钟的样子。②无任:不足以当此任。即劝秦王不救魏的是无能的人。③足以为与:完全可以信赖的与国。④遽为发兵:立即出兵。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因上屋骑危①,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予王地,则王将奈何?故不若与先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
【注释】①骑危:骑在屋梁上。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①,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注释】①两弟无罪:两弟指秦昭王同母两弟高陵君、泾阳君。按:秦昭王听范雎之说,废母宣太后,逐舅穰侯魏冉,出两弟高陵君、泾阳君于关外,母太后忧死。事详《范雎列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①,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②,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注释】①弱主:韩惠王,年幼,母后当权。一女子:母后。②邺:当依《战国策》作“邻”。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①,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②。若道河内,背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厄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④。若道河外,背大梁,右上蔡、左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⑤。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⑥。
【注释】①无事:不生事端。更事:更发事端。②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公元前270年赵败秦于阏与,秦不会再蹈覆辙,悬军攻赵。③若道河内六句:如果经过河内,背向着邺和朝歌,切断漳水和滏水,在邯郸郊外与赵决战,这是智伯遭受过的灾难,秦也不敢这样做。道:取道。④伐楚六句:改变方向讨伐楚国,经过涉谷,跋涉三千里而攻打冥阨之塞,行军极远,进攻极难,秦也不会这样做。冥阨之塞,即河南的平靖关。⑤若道河外五句:秦如取道黄河南岸攻楚,背靠大梁,右有上蔡、召陵,在楚都陈与楚决战,秦更不敢。⑥故曰二句:所以说魏与秦盟灭韩后的形势,必然是既不伐楚攻赵,也不攻卫与齐,而攻魏了。卫与齐在魏之东,秦自然不会越魏以攻。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①。秦固有怀、茅、邢丘②,城垝津以临河内③,河内共、汲必危④;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⑤。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诛之久矣⑥。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国无害乎⑦?
【注释】①非魏无攻已:除了攻魏,没有第二个目标。②怀、茅、邢丘:本魏邑,已为秦所并。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茅在修武县,邢丘在温县东,皆在河内。③垝津:延津,在今河南延津北,黄河故道津渡。临河内:兵临河内各地。④共、汲:共即今辉县市,汲在今卫辉市西。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秦占了郑(今新郑市)、垣雍(在原阳县西),居高以临大梁(魏都,在开封),就可决开荥泽以水灌大梁,大梁必被攻破。后秦灭魏,果以水灌大梁。⑥王之使者出两句:大王派使者联秦攻韩已是大错,而使者又说了安陵君的坏话,秦国早就想攻打安陵了。安陵:鄢邑,郑邑(此句《战国策·魏策》作“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战国时属魏,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安陵氏即指袭位之安陵君。安陵逼近大梁,秦并安陵则大梁危。⑦秦叶阳等句:秦的叶阳、昆阳与魏舞阳相邻,秦国听了使臣的话而攻安陵,绕过舞阳之北,东向攻许,魏的南部国土将陷落,魏国难道不危险吗?叶阳,即叶县,在今河南叶县西,昆阳在叶县北。魏舞阳在叶县东。许,在今许昌市东。南国,指魏南疆。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①。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②。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③。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④。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⑤,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⑥。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注释】①夫憎韩二句:憎恨韩国,不亲爱安陵氏还可理解,不以秦侵我国南疆为忧虑,那就大错特错了。②异日者五句:从前,秦只占有晋国(即魏)的河西地,国境距离大梁还有千里之远,中间隔有黄河、华山,以及周、韩两国。③从林乡军等句:自从林乡之役到现在,秦已七次攻魏,五次进入苑囿,边邑全部沦陷,文台被摧毁,垂都被烧杀,林木被砍伐,麋鹿死尽,接着国都(大梁)被围困。林乡,地名,在河南新郑市东部,魏昭王十三年(前283年)秦败魏于此。囿中,在今河南中牟县,魏王田猎之地。文台、垂都,皆梁苑中地名。④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卫:楚丘,曾为卫都,在今河南滑县东。监:在山东汶上县西南。⑤山南山北:华山南北。⑥大县数十,名都数百:《战国策》作:“大县数百,名都数十”。名都,大邑,比县邑大的军事重镇。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①。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②,识亡不听③,投质于赵④,请为天下雁行顿刃⑤,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⑥,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之质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⑦。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⑧。
【注释】①异日者:从前,先前合纵伐秦不成功,是由于楚、魏相疑,韩国离心的结果。②桡之以讲:用讲和手段来瓦解(桡)韩的斗志。③识亡不听:韩国认识到必亡就不会与秦讲和。④投质于赵:韩派质子于赵。⑤雁行顿刃:打先锋(雁行)与秦苦战到兵刃折断而后已。⑥是故臣愿以从事王:我愿以合纵之策事奉君王。⑦而挟韩之质三句:凭藉韩派质子而存韩,向韩索回旧地,韩必听从。⑧与强秦邻之祸也:这将避免与强秦为邻而遭祸患。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①。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则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注释】①夫存韩等句:保存韩国而使魏国安定,又有利于天下,这是上天安排给大王的机运。开通共、宁两县的道路,使韩取道安成通达上党,征收赋税,这等于是魏国取得了韩国的上党作抵押,而能利用韩国的力量。共:在今河南辉县市。宁:在今获嘉县。安成:在今原阳县西南。按:秦昭王四十三至四十八年(公元前264至前259年),不停顿大规模攻韩,志在一举灭韩。韩坚决抗秦,秦切断了上党与韩的联系,韩入质子于赵,以上党地入赵,于是有秦赵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前夕,魏欲与秦联兵瓜分韩国,魏公子无忌上书反对,分析形势极为透明,主张魏助韩,开放沟通韩与上党的交通,故后有魏公子窃符救赵的故事。据此,这篇上疏当作于魏安釐王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前夕。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①,走蒙骜。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②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③。”秦乃止增。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滑王④。信陵君无忌卒。
【注释】①攻秦,败之河外:此为第三次合从攻秦,在公元前247年。②公孙喜:《战国策》作公孙衍。③故不若二句:秦故意重视魏太子增以疑齐、韩亲魏,此连横之计。④景湣王:公元前242年至前228年在位。
景滑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①。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②。三年,秦拔我汲③。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④。十五年,景滑王卒,子王假立⑤。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注释】①东郡:秦统一过程中设置郡县。东郡在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汇地一带,郡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市西。②卫徙野王:卫从濮阳徙野王。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市。③汲,在今河南卫辉市西。④垣:在今山西垣曲县西。衍,在今河南郑州。⑤王假:景湣王子,魏末代国君,公元前227年至225年在位。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①,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②,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③,曷益乎?
【注释】①故大梁之墟:人居住的村落叫墟。故墟,即废墟。秦灭魏,引水灌大梁城。秦末又经战乱,到了武帝时大梁城移动了位置,旧城为故墟。②河、沟:河,黄河。沟,鸿沟,秦军所凿引水灌大梁之渠。③阿衡:商朝谓国相为阿衡,这里是名相伊尹的代称。
秦灭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