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吴太伯世家第一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武王追封为吴伯,故史称吴太伯。太伯让国,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太伯死,无子,由仲雍继立为勾吴主。司马迁为了表彰吴太伯的让德,以及创立吴国之功。以“吴太伯”命名吴世家,并列为世家之首。吴太伯十九传至寿梦而称王,其时在公元前585年。吴称王历史凡一百一十三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④。这与太伯弟仲雍称虞仲不同,两人祖孙同号。事详《齐太公世家》。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吴太伯世家第一

【题解】吴太伯,周代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史失其名,传说他因体察古公亶父的心意,决定把王公的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以便季历传其子周文王姬昌,于是偕二弟仲雍避居勾吴,成为吴国的始祖。周武王追封为吴伯,故史称吴太伯(据《集解》韦昭说)。太伯让国,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孔子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太伯》)。太伯死,无子,由仲雍继立为勾吴主。周武王克殷时,仲雍已卒,武王封其子周章。司马迁为了表彰吴太伯的让德,以及创立吴国之功。以“吴太伯”命名吴世家,并列为世家之首。吴太伯十九传至寿梦而称王,其时在公元前585年。寿梦称王又六传王位至夫差二十三年亡于越,其时在公元前473年。吴称王历史凡一百一十三年。世系承传如次:

(一)吴先祖伯爵世系:

(二)吴国称王世系: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注释】①文身断发:刺刻皮肤为龙纹,截短头发。这是古代吴、越之地的习俗。②示不可用:太伯、仲雍文身断发,从吴、越民俗,表示自己不可奉承宗庙,以让位季历。③句吴:吴地方音发语为勾吴,其地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吴王诸樊南徙吴,即今江苏省苏州市。④吴太伯:太伯始立国号,居于梅里,即句吴,旧称秦伯城,有泰伯庙。⑤君吴:做了吴国国君。⑥虞仲:周章之弟字仲,始封于虞,故称虞仲。这与太伯弟仲雍称虞仲不同,两人祖孙同号。仲雍是虞之始祖。夏墟: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强鸠夷立。强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勾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勾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注释】①开晋伐虢:引导晋伐灭虢。虞公导晋伐虢,事详《春秋》三传僖公二年,公元前655年,及《史记·晋世家》。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注释】①十二世:吴从熊遂至句卑为十二世。②寿梦:仲雍第十八代孙,太伯兴吴,故云十九世,即十九传。寿梦称王,公元前585年至前561年在位。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注释】①王寿梦二年:当周简王二年,在公元前584年。②行人:春秋时称国与国之间的使者为行人。这里指申公巫臣之子为吴国执掌行人之官,替晋国制楚。后来楚使越制吴。吴越之争反映了晋楚之争。③衡山:横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北。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捨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

【注释】①王诸樊:公元前560年至前548年在位。诸樊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②季札谢曰云云:季札自比于曹公子子臧以让国。曹宣公,即伯卢,于鲁成公十三年会晋侯伐秦,卒于师。宣公庶子负刍杀宣公世子而自立,是为曹成公。鲁成公十五年,晋侯会诸侯讨曹成公,执而归诸京师,晋欲请周王立曹成公弟公子子臧,子臧守节不肯而逃奔宋。季札仿效子臧让国。③曹君:曹成公。④君义嗣:诸樊是嫡长子,嗣位合于礼义。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注释】①余祭:公元前547年至前531年在位。②欲传以次:按兄弟排行次序传位。③以渐至焉:季札的几位兄长都想传国于季札,于是依次嗣位,用渐进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延陵:邑名,在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

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注释】①庆封:齐国大夫,专国政。齐景公欲灭之,庆封先奔鲁,后奔吴。事详《齐太公世家》。②朱方:邑名,在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③奉:通“俸”,俸禄。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感。”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注释】①四年:吴王余祭四年,当鲁襄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544年。②聘:出使。③周乐:杜预曰:“鲁以周公故,有天子礼乐。”鲁人依次为季札演奏风、雅、颂各种周乐,季札依次作出评论,表明他的文化修养很高。这些周乐,孔子整理为《诗三百》,即流传至今的《诗经》。④犹未也:犹未达于尽善尽美的地步。⑤渊乎:乐曲深沉,象征德化深远。⑥歌《王》:演奏王风,杜预认为是演奏《黍离》。⑦其细已甚:音乐过于细琐,象征郑国赋役繁苛。⑧泱泱乎:音节深远弘大的样子,象征大国风范。⑨国:指齐国。此句谓齐国前途无量。⑩荡荡乎:音节坦荡宽宏。⑪夏声:诸夏之声,谓秦人能去戎狄之音而近诸夏。⑫沨沨乎:音节中正平和。⑬无讥焉:指对《郐》《曹》两国风,不加评论。⑭熙熙乎:音乐和谐的样子。⑮曲而有直体:旋律婉转柔和而又正直刚强。⑯至矣哉:美到了极点。⑰直而不倨:旋律刚劲而不倨傲。⑱曲而不屈:婉转而不卑屈。⑲近而二句:紧密而不迫切,疏远而不散漫。⑳迁而二句:变化多端而不放荡无度,往复回环而不厌烦。㉑哀而二句:哀怨而不愁惨,欢快而不荒乱。㉒用而二句:使用而不匮乏,广大而不宣露。㉓施而二句:施恩而不浪费,所取而不贪婪。㉔处而两句:有时声音停留静止,但实际并未中断;有时声音流动不已,但实际并未泛溢。底(zhǐ):终止,中断。流:泛滥。㉕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风: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㉖节有度,守有序:每个音节都有适当的度数,每一节拍有一定的序列。㉗象箾(xiāo shuò)、南籥:象与南是舞名,箭与籥是舞器,箭即是籥,吹箫舞象,执籥舞南,这是文王之乐。㉘犹有感:仍有遗憾。文王未能灭纣,故有遗憾。感:通“憾”。㉙大武:武王之乐。韶护:成汤之乐。㉚大夏:夏禹之乐。㉛招箭:韶箫,又称大韶,虞舜之乐。㉜焘:覆盖。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注释】①晏平仲:齐相晏婴,字仲,平为谥号。②纳邑与政:交还封邑与政权。③栾高之难: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栾施、高强欲灭陈桓子、鲍国二氏,陈、鲍先发难攻栾、高,栾、高二氏兵败奔鲁。晏婴在这场变难中守中立,安然无恙。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注释】①郑之执政:伯有,郑穆公之子,子产之弟。侈:荒淫无度。②慎以礼:谨慎小心,以礼治国。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注释】①宿:卫孙文子的封邑,读“戚”,在今河南濮阳县北。②闻钟声:指孙文子击磬作乐。③辩:通“变”,变乱,指孙文子以臣逐君,既为变乱,而又不德,必遭刑戮。孙文子在卫献公十三年曾以戚叛,出献公。④畔:通“般”,乐也。《左传》原文作“惧犹不足,而又何乐?”⑤幕:帐幕,随时可撤,燕巢于幕,喻处身险境。⑥君在殡:指卫献公卒而未葬。⑦琴瑟:乐之小者,钟鼓:乐之大者。孙文子听了季札的批评,从此不作乐,表明他闻义能改。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注释】①赵文子:赵武之谥。韩宣子:韩起之谥。魏献子:魏荼之谥。②萃:集中。③君侈三句:君侈,指晋君。多良,指韩赵魏三家大夫。此三句谓晋君奢侈,则人心离,而大夫多良且富,人心归之,故政将移于三家。④吾子直二句:叔向正直不与恶势力妥协,所以容易受难,要多思避难之计。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注释】①过:造访。徐君:嬴姓徐国之君。周初所封,故城在今江苏泗洪县南。②上国:吴楚中原齐晋等国敬称为上国。③冢树:坟上所植之树。

季札出访

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乾溪,楚师败走。

【注释】①灵王:楚灵王,楚康王之弟,弑康王之子夹敖而自立。②雩娄:邑名,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北。③次:驻扎。乾溪:邑名,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王余眜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

【注释】①余眜(mò):公元前530年至前527年在位。②楚公子弃疾:灵王之弟,在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弑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

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www.daowen.com)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注释】①僚:吴王僚,公元前526年至前515年在位。②亡王舟:丢失了王舟。王舟,吴王僚所乘的坐船,据《左传》,舟名“余皇”。③伍子胥来奔:伍子胥,楚大夫,奔吴事在鲁昭公二十年,即吴王僚五年,当公元前522年。④即:如果。⑤阴:暗中。纳:接纳,收纳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戮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注释】①太子建母:楚平王之蔡姬。居巢:邑名,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②钟离:邑名,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③卑梁:邑名,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④两都:居巢、钟离两邑。⑤戮:杀戮。⑥他志:有为王之野心。⑦以待专诸之事:等待专诸刺吴王僚。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潜。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佯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胸,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注释】①盖余、烛庸:两人为吴王僚之弟。六、潜:两邑名,六在今安徽六安市之北。潜,即今安徽霍山县。②不索何获:不去追求,哪能有收获。③母老子弱:吴王僚母老子弱,二弟又陷于楚,只要刺死吴王僚,即无人为僚主政,公子光可得王位。④窟室:地下室。⑤谒:迎请。⑥人夹持铍:每人左右两手皆持利刃。铍,两刃小刀。⑦铍交于胸:数把利刃同时刺进专诸之胸。吴王僚被刺,他的侍从亦杀专诸。⑧阖庐:又作“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注释】①以待天命:以顺应天命。②非我三句:季札说,这场祸乱不是我制造的,谁当了国君就服从谁,这是祖宗遗训。③复命:向吴王阖庐报告出使之命。④复位而待:复居本职以听新君之命。⑤舒:今安徽舒城县。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潜。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注释】①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之纪南城。②豫章:古地区名,指今合肥以西淮南地区。汉高皇六年始以豫章之名在江南置郡,即今江西南昌市。

九年,吴王阖庐谓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阵。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注释】①夹水阵:吴楚两军以汉水为界摆开战场,对垒为阵。②冒:进犯。③郧:楚县名,在今湖北安陆市。④郧公:郧县县令,楚语称公。郧公名辛,其弟名怀。楚平王曾杀郧公辛之父蔓成然,故怀欲杀昭王。⑤随:楚的附属国,即今河南遂平县西北。

吴王阖庐入郢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都

【注释】①堂谿:溪谷名,在今湖北宜城市。②番:楚邑名,其地不详。一说在安徽凤台县西北。③都:邑名,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

十五年,孔子相鲁。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注释】①槜(zuì)李:在今浙江嘉兴市南,旧有槜李城。②三行:排成三行。越之敢死队(《左传》作罪人)自杀在吴师面前,制造惨剧以麻痹吴师。③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④指:古手足之指皆曰指,据《左传》吴王阖庐伤大足指。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越王勾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勾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勾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

【注释】①夫差:阖庐之子,继位为吴王。公元前473年在位。②太宰:官名,为王助手,治理政事。③夫椒:越地名,不详。太湖中有夫椒山,不是决战之所,故贾逵疑其非。日中井积德认为越王勾践先深入吴地,故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山。今录以备考。④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⑤行成:求和。⑥过:古国名,在今山东莱州市。斟灌:古国名,在今山东寿光市。⑦有仍:古国名,后缗之母家,在今山东东平县。⑧牧正:牧畜之长。⑨有虞:古国名,在今河南虞城县。⑩纶:虞国之邑名。⑪田、众:田,指土地;众,指人民。古时方十里为一成,有众五百为一旅。⑫抚其官职:重整夏朝的官职。⑬不失旧物:恢复夏朝旧时的版图。⑭平:和解。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

【注释】①重:重复。重味,指两个肉菜。勾践不吃两个肉菜,不穿两种色彩的衣服。②艾陵:在今山东泰安市南。③缯:在今山东枣庄市东。④百牢:据《周礼》,“王合诸侯享礼十有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吴王索鲁百牢是非礼行为。⑤驺:《左传》作邾,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

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注释】①弃吴:背叛吴国。②越在腹心:此句心下脱“疾”字。据上文及《伍子胥传》,应为:“越在,腹心疾。”③石田:不可耕植之田。④颠越勿遗:《左传》节引《盘庚之诰》作:“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意谓,对颠悖无礼的人,要诛戮不留后代,比喻勾践。⑤鲍氏:齐大夫。伍子胥托付其子于鲍氏,后在齐为王孙氏。⑥属镂:剑名。⑦梓:《左传》作槚,槚即楸,落叶乔木,材坚耐用,古人常以为棺槨。梓,木质较轻,古人认为是制作琴瑟的良材。伍子胥谓在墓上植槚,可在吴国灭亡时替吴王作棺材。此为愤激之语。⑧抉:挖出。

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

【注释】①海上攻齐:吴王从海上攻齐,事在艾陵之战前一年,此因错简在后。②橐皋:地名,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柘皋镇。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疲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注释】①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南济水故道南岸。②恶其闻:不愿把吴国内部被越人战败的消息传播出去。③斩七人于幕下:吴王夫差杀人灭口,在会盟的帐幕下连杀了七个知情人。④为长:吴为太伯之后,故为长。⑤伯:通“霸”,晋人谓自晋文公以来,历代为盟主。⑥乃长晋定公:《秦本纪》《晋世家》《赵世家》记载夫差为长,此言“长晋定公”,两传存疑。

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

十八年,越益强。越王勾践率兵复伐败吴师于笠泽。楚灭陈。

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注释】①笠泽:水名,吴淞江。②甬东:今浙江舢市东。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注释】①孔子言三句:语出《论语·泰伯篇》第一章。②《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③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周武王封仲雍之后周章于吴,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所以说中原的虞与荆蛮勾吴为兄弟之国,即不同民族及兄弟之国,这是民族走向大一统的象征。④见微而知清浊:这句是说季札能见微知著,从细微的征兆中预见将来的局势变化,他使鲁、齐、卫、晋等国,对各国政局变化的预见都十分准确。⑤闳览博物:读书广博,知识丰富。季札在鲁,听奏周乐,能分析出各首诗歌的历史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