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竹沟镇:新四军小鬼们的抗日故事

竹沟镇:新四军小鬼们的抗日故事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8年7月,我们7个青少年学生辞别父母,离开了家乡平氏镇,经过泌阳、邓庄铺等地,到达新四军八团留守处所在地——竹沟镇。1938年初,八路军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奉党中央之命,由临汾来到竹沟参加省委,主持军事工作,并任统战委员会主任,对外以少将处长名义进行联络。随后,张震、岳夏等红军干部带领电台及学兵队和警卫人员一部,也辗转来到竹沟。

竹沟镇:新四军小鬼们的抗日故事

1938年7月,我们7个青少年学生辞别父母,离开了家乡平氏镇,经过泌阳、邓庄铺等地,到达新四军八团留守处所在地——竹沟镇。

竹沟,距确山县城西70华里,地处桐柏山、伏牛山余脉之间,周围和泌阳、桐柏、信阳三县接壤,是一个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景优美的山区小镇。

竹沟是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农民在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李鸣歧带领下,举行过声势浩大的豫南暴动,占领确山县城,活捉反动县长王少渠,迎接了北伐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豫鄂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地人王国华就当过确山县中区苏维埃主席和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因为他留着胡子,人们亲切地叫他“王老汉”。土豪、劣绅和顽固派一听到他的名字,就胆颤心惊。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豫南桐柏山区的游击队,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下,由周骏鸣、王国华等同志带领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七七”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竹沟又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共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的所在地。后来中共中原局也在这里建立。

1938年初,八路军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奉党中央之命,由临汾来到竹沟参加省委,主持军事工作,并任统战委员会主任,对外以少将处长名义进行联络。

随后,张震、岳夏等红军干部带领电台及学兵队和警卫人员一部,也辗转来到竹沟。他们和王国华同志协助周骏鸣团长把豫南桐柏山红军游击队(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1938年4月,该团开赴皖中敌后抗战,同时建立留守处,由省委委员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以竹沟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已有相当规模,在三年游击战争的基础上,纵横联成了一片。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发展壮大武装,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许多爱国志士、知识青年纷纷涌向竹沟。从1938年4月到1939年11月11日“竹沟事变”,先后12批共4000多人的武装部队和大批干部,从这里远征华东、华中敌后抗战。新四军第二师、四师和五师的一部,都是从竹沟出发的,所以有中原地区的革命“小延安”之称。(www.daowen.com)

⊙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新四军第四师)诞生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1938年2月,我父亲高华民带领一批青年到竹沟军政教导大队第一期受训3个月。学毕,奉命回到当地,从事抗日宣传和扩大抗战武装,我们这些青少年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来竹沟的。

在我们从邓庄铺到竹沟的路上,遇到一个中年农民,他家住竹沟附近,正要回去。听说我们要参加“王老汉”的队伍,他高兴地说:“老汉的队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他边向我们讲述这个队伍如何好,边热情地卸下我们的一部分行李,用扁担挑着。刚下过雨,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大家边走边说笑,不知不觉已爬上一座山岗,农民大叔指着前面远远一片郁郁葱葱的地方说:“那就是竹沟。”我们真是高兴极了:“啊!快到啦!”“走了4天,可走到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步伐也加快了。

农民大叔把我们领进竹沟的西寨门。一到竹沟街上,感到特别新鲜,好像换了一个天地,到处是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处处都听到抗战歌声,墙壁上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还有许多抗日漫画和标语,抗战的气氛很浓。整洁的街道上人来人往,自由自在;买卖公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穿军装的新四军,安详地来回走动,说话和气,老百姓不怕当兵的,有说有笑,好像一家人,这让我们从蒋管区来的人感受特别深。在蒋管区,当兵的欺压老百姓,一听说当兵的来了,大家很害怕,都想快点躲开。

出了东寨门,一条沙河横在面前。过沙滩,走上小木桥,见底的河水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把竹沟分成东、西部分。到了对岸竹沟东关,我们跟着农民大叔找了一家小饭铺,休息、吃中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