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别山抗战记忆:张裕生烈士英名长存

大别山抗战记忆:张裕生烈士英名长存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支部根据省委指示,决定先把联络的那些青年组织起来,正式定名为“信南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张裕生任大队长、周映渠任警卫队长、任子衡任政治部主任。张裕生于12月下旬率领自卫队前往竹沟。1940年元旦,边区党委完成了各地武装的整编,成立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信应游击总队,由地委军事部长张裕生任总队长,地委书记刘子厚任政委。1953年,信阳县人民政府追认张裕生同志为烈士;1979年又拨专款重修坟墓,树立纪念碑。

大别山抗战记忆:张裕生烈士英名长存

张裕生是信阳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中共谭家河支部书记,信南抗日自卫大队长、信阳挺进队第一支队长,中共信应地委委员、军事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信应游击总队队长。

张裕生原名德充,河南省信阳县谭家河乡灵官殿村人。1926年夏,在信南谭家河一带秘密活动的党团骨干周叙伦、王伯鲁等人,在谭家河学校办起了青年“暑期读书会”。这时辍学在家的张裕生报名参加。

在即将结业的时候,他和任子衡、龚奎、高天明等10个进步青年,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信南一带的红枪会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操纵或唆使下,倒戈反共,疯狂地屠杀进步人士,白色恐怖笼罩豫南,党组织遭到破坏。张裕生和丁泽卿、周映渠到广水找到党组织转至武汉警卫团,旋即奔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起义后,他浑身长满了脓疮,不能随军作战,经组织安排,以重病之身,沿途乞讨返回家乡隐蔽。经过斗争实践的锻炼,张裕生对革命充满了信心。他在家一面养病,一面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在病床边和姐妹、侄女谈论革命的前途。对暂时的失利,她说,好似妇女开始学做鞋一样,做第一双能做好吗?只有越做越好。革命也是这样,最后一定会胜利。

“七七”事变后,在共产党的努力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张裕生在谭家河街上以开饭馆和盐店作掩护,广泛结交各方面人士,了解和掌握各界思想动向;与隐蔽下来的任子衡、周映渠秘密联系,商讨抗日救国事宜。时值国民党军队孙连仲部一个连驻扎谭家河,他们以抗日名义,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张裕生与任子衡、周映渠经过密议,认为是个好机会,商定分别动员一批青年参加训练,在军训当中再团结一批青年,组织革命武装,投奔八路军参加抗日斗争,经过一段时间串连,有几千名爱国青年聚集到了他们周围。

党支部根据省委指示,决定先把联络的那些青年组织起来,正式定名为“信南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张裕生任大队长、周映渠任警卫队长、任子衡任政治部主任。(www.daowen.com)

1938年12月初,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汇集豫南地方党所掌握的各路武装,以四望山为中心开辟一块抗日根据地。中旬,信阳抗日挺进队在邢集正式成立,随之挺进四望山。张裕生于12月下旬率领自卫队前往竹沟。在四望山派来的向导带领下,到了黄龙寺与其它几支部队胜利会师。危拱之、刘子厚、王海山等领导同志迎接了他们,将其编入信阳挺进队第二大队。

这支在谭家河党支部张裕生等领导下组织起来的队伍,从此成为信阳挺进队基本主力之一,转战于豫鄂边区的敌后战场。信南地区,也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成为豫鄂边区巩固的根据地之一。

1939年1月,李先念到四望山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挺进队由抗日民主人士李德纯县长(兼挺进队司令)出面疏通,暂时收编了崔仁甫、余镜清两股较大的国民党地方土杂武装,分别编为挺进队二、三支队,以争取团结抗日。我党基本力量原挺进队本部编为第一支队,张裕生任支队长。

1940年元旦,边区党委完成了各地武装的整编,成立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信应游击总队,由地委军事部长张裕生任总队长,地委书记刘子厚任政委。地委和总队旋即移至信南活动,大大加快了这块根据地建设。为了巩固和扩大豫南抗日根据地,信应地委和信应总队以信南为基本区,张裕生率领总队英勇顽强地转战于信罗边、罗礼边广大地区,同日伪顽匪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期间,曾积极参加纵队主力向大小悟山进军,取得控制该地区的胜利;先后两次与地方武装配合,粉碎了日寇对信南地区大规模的“清乡”、“扫荡”;与主力配合,打退了国民党顽军鲍刚部向大庙畈的侵犯。

正当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反“围剿”的艰难时候,张裕生却积劳成疾,患中风病不治,于1941年秋溘然病逝,时年31岁。信应地委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地委书记、总队政委刘子厚致了悼词。信应地区党、政领导和县、区、乡负责同志以及群众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和安葬仪式。当地政府将他的出生地”民治乡”更名为“裕生乡”。1953年,信阳县人民政府追认张裕生同志为烈士;1979年又拨专款重修坟墓,树立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