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谱
从式(3-16)、式(3-17)和式(3-18)可以看出,在选定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和阻尼比时,最大位移反应Sd、最大速度反应Sv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Sa仅仅是体系的圆频率ω即自振周期T的函数。如果以体系自振周期T为横坐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Sa为纵坐标,可以绘出一条曲线,称为加速度反应谱。因此,所谓的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体系的某个最大反应量(如最大位移反应Sd、最大速度反应Sv、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Sa等)与体系自振周期T的关系曲线。
图3-5(a)、(b)、(c)给出了根据El-Centro地震N-S方向加速度记录所计算出的不同阻尼比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图3-6给出了不同场地条件的平均加速度反应谱。
图3-5 El-Centro地震波的反应谱
图3-6 不同场地条件的平均加速度反应谱(ζ=0.05)
从图3-5和图3-6可以看出,结构的阻尼比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的影响很大。此外,分析研究表明,反应谱曲线的形状还取决于建筑场地类别、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
2)设计反应谱
地震是随即的,即使在同一地点、相同的地震烈度,前后两次地震记录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也有很大差别。在进行工程结构设计时,无法预知该建筑物将会遭遇到怎样的地震,因此无法确定相应的地震反应谱。因此,必须按场地类别、近震和远震分别绘出反应谱曲线,然后根据统计分析从大量的反应谱曲线中找出每种场地和近、远震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用的标准反应谱曲线。这种反应谱称为抗震设计反应谱。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给出的设计反应谱不仅考虑了建筑场地类别的影响,也考虑了震级、震中距和阻尼比的影响,如图3-7所示。
图3-7中的特征周期Tg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3-2采用,当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图3-7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地震影响系数;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η1—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
γ—衰减指数;Tg—特征周期;η2—阻尼调整系数;T—结构自振周期
表3-2 特征周期值(s)
(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的确定
由式(3-23)得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是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β的乘积。地震系数k反映场地基本烈度的大小,基本烈度愈高,地震系数k值愈大,而与结构性能无关。地震系数k与基本烈度的关系如表3-3所示。
表3-3 地震系数k与基本烈度的关系
(www.daowen.com)
当基本烈度确定后,地震系数k为常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的值仅随动力系数β的值而变化。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将最大动力系数βmax取为2.25。所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βmaxk=2.25k,这是与基本烈度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目前,我国建筑抗震采用的是两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进行结构强度与弹性变形验算时采用多遇地震烈度,其地震系数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所对应k值的1/3。第二阶段进行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时采用罕遇地震烈度,其地震系数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所对应k值的1.5~2倍(烈度越高,k值越小)。由表3-3及αmax的计算公式,可得各设计阶段的αmax值,如表3-4所示。
表3-4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2)阻尼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
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3-7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应按1.0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B.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C.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D.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②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B.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当η1小于0时取0。
C.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当η2小于0.55时,应取0.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