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后半叶,欧洲大部分中世纪教堂的石匠仅用凿子和锤子就能把教堂的石材面清理得干干净净。那一时期的欧洲北部和西部也有用含盐酸和硅酸钠的浸渍剂进行清洁,或采用喷砂清洁的方法,同样也能将建筑的墙面清扫一新。因而,基于有效性的无损清洁是清洁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无论是传统的机械清洁法还是现代的化学清洁法,清洗的有效性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19世纪后半叶,欧洲大部分中世纪教堂的石匠仅用凿子和锤子就能把教堂的石材面清理得干干净净。那一时期的欧洲北部和西部也有用含盐酸和硅酸钠的浸渍剂进行清洁,或采用喷砂清洁的方法,同样也能将建筑的墙面清扫一新。但是,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清洁方式从长远来看对修复对象是不利的,因为清洗造成的损害比不清洗更大。因而,基于有效性的无损清洁是清洁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有效、无损的高新清洁技术主要出现在1945年后,而这些清洁技术的出现主要源自跨学科保护研究机构中修复师与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如罗马的研究中心、慕尼黑的德尔纳机构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材料面层状况和特征的理解加深,同时也随着新仪器如激光、微型工具的问世,面层的物理清洁已经达到先前无可企及的精准。另外,一系列新的化学清洁产品进入市场,尤其是膏状清洁剂和胶凝清洁剂,为化学清洁在面积、时间和渗透度上提供了更精准的控制。在过去20年,专家们已经利用这种无损或微损的方式清除砖石质保护对象中的有害水溶盐等污蚀。(www.daowen.com)
此外,专家们在对清洁的态度上也从被动变为主动:选择为保护对象的面层敷设牺牲性保护层。所谓的牺牲性保护层就如同画作清洁后重新上的一层清漆,即是一种可逆且防风化的缓冲层。事实证明牺牲性保护层对诸如抹灰、砂岩等建筑外饰面具有预防性保护效果。这些新的清洁维护理念正赋予保护人员以新的责任感,也为保护人员面对清洁对象时有更多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历史建筑外饰面清洁技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