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穿和戴,早早预备全。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淮南子·天文训》曰:“(冬至)加十五日斗指癸(guǐ)则小寒。”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正值三九寒天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的节气。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有农谚曰:“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从小寒节气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降温,呈现出一派严冬的景象,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节气冷空气导致降温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天数并不多。唐代元稹有《咏廿(niàn)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曰:“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gòu)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正是反映了小寒节气的物候现象。
小寒时节,南方地区正处在给小麦和油菜追施冬肥的时期。在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要做好农作物的防冻防寒、积沤农家肥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另外,越冬作物的管理和畜禽类防冻工作也很重要。在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要对冬小麦、果园等进行越冬保护。可以向麦田泼浇人粪尿,撒施草木灰。果园则以刮老翘皮、涂白除病虫为主。设施农业以防冻、防风和除雪为主,进入冬管的关键期。晋南运城地区有农谚曰:“小寒进入三九天,温棚防风要管好。”临汾则有“猪肉好吃猪难养,冬天别忘看猪场”的说法。
在民间,小寒时节的主要习俗是腊日祭祀。祭祀活动最初包括两个部分,即“蜡(zhà)祭”和“腊祭”,分别是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腊八节和祭灶节(腊月二十三,小年)。蜡祭主要是祭祀管理农业的农业神,这在农耕时代最为重要;而腊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年终祭祖也是上古时期的主要祭祀活动,以祈求祖先对子孙的庇护。此时,在南方,有吃菜饭、吃糯米饭的习俗;在北方,则有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的风俗。吃腊八粥在佛门是一种宗教活动,在民间则有庆祝一年来五谷丰登、祈求来年吉祥如意的寓意。而腊八蒜,则是古时债主催债流传下来的一种方式。北方有一句老话:“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临近年关,都是各行各业清算结账之时,但上门讨账实不吉利,也不近人情,于是,人们借“蒜”与“算”的谐音,送腊八蒜给债务人以催讨债务。欠账人只要见到腊八蒜就知道要还钱了。
节气与健康(www.daowen.com)
小寒时节,是一年中阴邪最为旺盛的时期,应养精蓄锐,敛藏精气,防寒补肾,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做好准备。
小寒时,防寒最为紧要,通常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有俗语说“寒从足下生”“要长寿,头凉脚热八分饱”,可见足部保健对养生的重要性。我们不要认为足部保暖是局部保暖,实际上,人体足部保暖是整体抗寒防病的一种措施。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前温水泡脚,然后再进行足心揉搓。同时,还可以继续进行双手搓擦暖腰眼的保健办法,进行肾脏养护。另外,数九寒天,人体血液遇冷收缩,流速减慢,肌肉韧带柔韧性降低,注意一定要进行运动前的预热防护。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了饮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小寒时节已进入数九寒天,大补已无可非议。但一定要科学进补,不可无法无章。常用的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食料有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鳝鱼、甲鱼、鱿鱼和海贝等;还有养生的干果可以选用,如核桃、大枣、龙眼、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小寒有三候: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雊。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小寒时节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北方到处可以见到喜鹊,喜鹊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三候“雉雊”的“雊”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发而鸣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