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秋分: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概述

秋分: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秋分这天是从立秋到霜降这90 天的中间这一天。进入秋分,便开始了秋收、秋耕、秋播的“三秋”大忙季节。黄河中游的物候现象体现了秋收秋种的特点,是秋分时节标准的天象。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调为中秋。秋分后,天亮得晚,而黑得早,因此,可以早睡晚起。过了秋分,就不大会听到雷声了。

中秋月亮圆,离人眼望穿。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在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 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淮南子·天文训》曰:“(白露)加十五日斗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

秋分这天是从立秋霜降这90 天的中间这一天。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温差幅度将高于10℃;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秋分时节云量开始明显减少,景物鲜明,夏末的热烈和中秋的凄凉被平分,也就是“平分秋色”,文人墨客所称赞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迎面而来。抬头碧空万里,出外凉风习习。此时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游赏、品尝美食的大好时机。

进入秋分,便开始了秋收、秋耕、秋播的“三秋”大忙季节。在二十四节气发源地的黄河中游晋南地区,玉米、谷子处于收获之季,棉花吐絮,烟叶由绿变黄,正是采收的大好时机。汉代农学家氾(fán)胜之曰:“夏至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成功。”汉代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农谚则云“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冬小麦正处于播种最佳时期。干旱或连阴雨则是影响“三秋”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容易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三秋”便大忙了。黄河中游的物候现象体现了秋收秋种的特点,是秋分时节标准的天象。在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此时正在收割晚稻,深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而双季晚稻则正在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有谚语曰:“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www.daowen.com)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调为中秋。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称为“中秋”。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时段,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是中国人期盼家人团圆,他乡游子望月思乡的“团圆节”。传说,古代齐国姑娘丑女无盐,幼年便虔诚拜月,后以超群品德入宫,逢八月十五赏月,深得天子喜爱,册封为皇后,中秋拜月习俗由此而来。也有说月中嫦娥美若天仙,许多少女都愿相拜,也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到后来,文人学士也都效仿起来,每到中秋,盛上果盘,摆上月饼,对月祭拜,寄托情怀。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期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气与健康

秋分时节,昼夜等分,养生应顺应阴阳平衡之规律,使人之机体也呈现阴阳相对、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要保持这种平衡,就必须防止外界邪气的干扰。秋季,天气干燥,人体的主要外邪为燥邪。时至仲秋,天气转凉,大地万物凋零,自然界到处呈现出凄凉的景象来,人们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俗话说:“多事之秋。”因此,一定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调养。宜登高望远,聚心旷神怡之气。起居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添衣。睡眠要迎合时宜。秋分后,天亮得晚,而黑得早,因此,可以早睡晚起。要注意保持人体阴阳平衡,防止外邪入侵。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秋分有三候: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pī)户;三候,水始涸。过了秋分,就不大会听到雷声了。过五天,冬眠的动物们便开始培修洞穴,准备越冬。又过五天,小水塘、堤坝的积水开始慢慢变少,趋于干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