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有一暑,人称秋老虎。
莫怪天还热,玉米在成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淮南子·天文训》曰:“(立秋)加十五日斗指申则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到了处暑,就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了,处暑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逐渐下降,而在南方,高温还会反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一个代表气温由炎热到寒冷过渡的节气,处暑“早晚凉”的天气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农谚“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就是这个意思。宋代仇远在《处暑后风雨》中云:“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表现了处暑时节的情景。而宋代张嵲(niè)在《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中云:“尘世未徂(cú)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从中更能看到处暑时节的物候与天气情况。
处暑时节,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所以,在气候学意义上来说仍然处于夏季范畴。农谚“处暑十八盆”是说,处暑后还要再洗十八次澡,天气才会渐渐变凉。但是,此时的冷空气开始南下的次数增多,气温下降明显起来。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春玉米大多开始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也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棉花也进入了吐絮收获期。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农谚曰:“处暑农田连夜变。”玉米吐丝,大豆结荚,薯块膨大……一派生机。有谚语说:“处暑立年景。”只要你足够细心,傍晚在田间地头,会听到庄稼生长的声音。这时,农人们会有短暂“农闲”。此时可以采摘香辛味浓郁的花椒了。而同时,山区也要开始准备冬小麦的播种了。因此,抓紧蓄水保墒很有必要。
华南地区的降水则开始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变。在华南中部地区,降水处于一年的次高点,要比大暑和白露时为多。因此,也要抓住时机多蓄天然水。而中稻正处收获的季节,晚稻也在拔节孕穗、需肥需水的关键时期,收获和管理工作将十分繁忙。少数年份也会出现像杜甫诗中所描绘的“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情况,绵绵的连阴秋雨会提前到来,影响生产。所以,农民朋友一定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科学地安排好农业生产,确保丰产丰收。而此时,也是菱角大量上市的时期。在泛起粼粼霞光的水面上,到处都会充满采菱姑娘的歌声。梁武帝有诗曰:“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棹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曰:“菱歌清唱不胜春。”可见采菱唱歌的风气是很盛行的。
而在高原地区,此段时间却以连续阴雨天气为主,对农牧业生产会造成影响。
古时,处暑时节的民俗活动大多与祭祖和迎秋活动有关。一些地方有过中元节的习俗,还有的地方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关”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关”止,都要举行普度及布施活动等。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与清明节、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一起并称三大鬼节。它也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道,成为祭祖的四大节日。人们通常有墓地祭扫和放河灯的习俗。而道教、佛教对此均有不同的解释。当今,我们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是要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道;二是要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两个方面都是从慈悲、仁爱的角度出发,具有健康向上、激励人学善向善的正能量。继承传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摒弃迷信色彩,以科学的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指导人生。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近年来,为了节约渔业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沿海不少地方都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庆典节日—开渔节,以祭海祈福。此时,海域水温仍然偏高,鱼群会继续停留在海域四周,鱼虾贝类也发育成熟了。所以在此时,人们除了享受节日的欢乐外,还可以品尝到很多海鲜美味。当前,最为著名的开渔节有中国(象山)开渔节、东海(舟山)开渔节、南海(阳江)开渔节等。(www.daowen.com)
节气与健康
处暑,其实仍然是由夏入秋的转换时期,是一个阳气收敛的阶段。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此时,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开始呈现肃杀的气象。人们触景生情不免会产生一些悲凉的心境。因而,要注意收敛神情,安神静心,切忌心情大起大落。可以选择听音乐、练书法、钓鱼等活动修身养性。
日常起居,要按照顺应自然之养生法则,适应自然界阳气由疏泄向收敛转变的趋势,使人体阴阳之气实现顺利转换。要调整好睡眠时间,可比夏天增加1 小时睡眠,并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防止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之伸展。要根据气温变化添减衣物。特别是夜间外出要添加衣服,晚上睡觉要关闭门窗,腹部盖上薄被,以防冷凉之气侵害脾胃。
处暑时节的锻炼以早晚为好,要注意运动不宜过量,防止大量出汗,损伤阳气。此时进行冷水浴有助于健康,可以兴奋神经、帮助消化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在饮食方面,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养生应以滋阴润燥、增咸减辛、助气补筋、养脾护胃为主。应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碱性食物,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应少食辛类食物,忌食苦味。由于鸭子味甘性凉,有润肺健脾之功效,所以民间流传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而北方不少地方有吃“处暑百合鸭”的习俗。
除阳虚体质者外,一般不要多食湿热食品或药物,如狗肉、人参和鹿茸等。那种随意进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想法是错误的。
处暑有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自处暑始,老鹰会陈放捕获到的猎物。过五天,天地开始出现肃杀之气。又过五天,庄稼进入成熟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