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种萝卜,白菜种末伏。
天下多少事,农人最辛苦。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为大暑。《淮南子·天文训》曰:“(小暑)加十五日斗指未则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以上,炎热至极。此时,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段重庆、武汉、南京气候炎热,自民国起就被传称为“三大火炉”。炎夏之日,酷暑难耐。相对于“冬九九”,南宋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记载了“夏至九九歌”。有人发现,该支歌谣用松烟墨写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殿的榆木大梁上,至今墨迹犹新。歌谣道:“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很好地反映了夏日的情景。大暑,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从太阳吸收的热量越积越多,此时积累的热量不仅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且这种积累已经达到峰值,所以大暑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
此时,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地,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频现,但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雹灾也最为频繁。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盛夏季节,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对于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禾到大暑日夜黄”。此时,收获水稻则进入一年中最为紧张、最为艰苦的阶段。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收获水稻,时不我待。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科学安排好生产活动,晴天收割,阴天栽插,确保晚稻按时生长,确保丰收。棉花此时也正好处于花铃盛期,需水量很大,因此,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之说。而大豆也正处于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曰:“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就是说,如果出现旱象,要及时进行灌溉。
此时,黄河中游地区也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连阴雨,风灾、涝灾、雹灾频繁。有谚语曰:“小暑大暑,淹死老鼠。”“遇到伏旱,赶快浇灌,单靠老天,就要减产。”“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全国抗旱排涝防台和抢收抢种、田间管理、积沤粪肥等生产任务都十分繁重。畜禽养殖应以防中暑为主,查治皮疹、蹄爪感染等疾病。鱼塘要注意防范缺氧泛塘情况发生,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唐代李绅有《悯农》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绘了炎夏时节,劳动人民田间劳作的繁忙景况,发人深省。
西汉曹植有《大暑赋》曰:“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pèi),南雀舞衡。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黄。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曦,草木垂干。山折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yuán)浮岸。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于是大人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大暑是一个民俗节日偏少的时段,然而,在浙江,有斗蟋蟀、送大暑船等习俗。天台县斗蟋蟀历史悠久,传说与济公有关。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录制的动画片《济公斗蟋蟀》曾风靡一时。清代蒲松龄所著《促织》也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天台在南宋时还出过一位奸臣宰相贾似道,喜玩蟋蟀,并将民间养蟋蟀的方法整理成了一本专著《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蟋蟀的著作。在浙江台州,有大暑送大船的习俗。每到大暑时,人们会将一艘纸糊的大船十分隆重地送往江边,由渔轮送至椒江出海口焚烧,意喻“送暑,保平安”。在中国台湾,现今还流行着过半年节,吃半年圆的习俗。由于大暑正好是农历的六月,全年过去一半,所以称为“半年节”。在这一天,人们拜完神后,通常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早期汉民族也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主要是庆祝农作物的丰收,感谢天神与祖先的庇佑。清代郑大枢有《风物吟》曰:“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叮鼕(dōng)嚷暑天。”“红团”即半年圆,也就是现在的汤圆。(www.daowen.com)
节气与健康
大暑养生宜以清心解暑、化湿健脾为主。此时,天气炎热,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睡眠,继而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以至健康。为此,应注意安排好作息时间,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应养成午休的好习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其次,要注意劳动保护,不应当长时间在烈日下和高温环境中工作,以防中暑。再次,要注意养心,忌“大动肝火”和“情绪中暑”。
大暑时,暑湿之气易乘虚进入人体。暑气盛行,心气易亏。特别是老人、孩童等抵抗力弱者,最容易中暑致病。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加湿”。有脾虚者,要注意夏季养生。坚持以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为原则,选用香甜可口、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品进行滋养,如紫菜、鸭肉、薏米、山药、莲藕、土豆、西瓜、莲子、绿豆、蜂蜜、豆浆、绿茶等。忌用滋腻、生凉、辛辣的食物,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也应适量食用。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藿香正气水则是消夏祛暑的不错选择。
与该节气相关的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无君子”“笑冬不笑夏”,意思是到了小暑和大暑时,天气十分酷热,许多人忍受不了便宽衣解带,赤身露体。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
游泳是夏天锻炼和健身的有益项目,大暑时节宜在早晚进行,注意安全。同时,也应因人而异,避免体力消耗过大。
大暑有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rù)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约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类,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过五天,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又过五天,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