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莲朵香,麦粒装进仓。
玉米黍豆棉,夏管蛮紧张。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为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早在上古尧时期,先人们就用观测星相和土圭测日影的办法确定了“二分二至”。《恪遵宪度抄本》曰:“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即我国云南红河—广西百色—广州—台湾阿里山一线,会出现日挂穹顶、立竿不见影的景象。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口日长约13 小时,杭州约14 小时,北京约15 小时,黑龙江的漠河约17 小时。而北极圈内一天24 小时太阳都会挂在天上。就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看,夏至时接近远日点,冬至时接近近日点,且到近日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快,远日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慢,所以夏长冬短由此而来。《淮南子·天文训》曰:“(芒种)加十五日斗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就是说此时,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生长很快。
夏至是气候学意义上真正炎炎夏季的来临。晋南有“不过夏至不热,不过冬至不冷”和“热在三伏”的说法。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会持续升高。人们纷纷会进入大山深处或乡村田野,避暑纳凉。为什么说夏至时大地从太阳获得的热量最多,而最炎热的天气却发生在夏至后的小暑和大暑时段呢?这是因为夏至时,地表从太阳获得的热量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太阳的南移,热量吸收逐步减少,但是地表热量的吸收仍然大于散失,所以天气会继续升温趋热,直到热量收支平衡之时,盈亏相抵,气温便达到最高值。如同冬至数九一样,夏至人们也有数九的习俗,只不过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元代娄元礼有《田家五行》云:“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唐代韦应物有《夏至避暑北池》曰:“昼晷(guǐ)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yún)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此诗描写了人们避暑纳凉时的情景,也记录了夏至时日的物候,同时念想赤日炎炎下忙于耕作的黎民百姓,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唐代刘禹锡有《竹枝词》诗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句在描写初恋少女心怀忐忑心情时,记录了夏天经常会降雷阵雨的天气现象。而宋代陆游有《苦热》诗曰:“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hé)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zèng)中。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则描写了夏日酷暑的情景。
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量大,故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夏至节气是晋南黄河中游降水的一个峰点,也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为了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抓紧伏耕、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的蓄水抗旱措施。同时,此时也是多地抗洪抢险的关键时期。
同时,夏至期间,也是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丛生,病虫害滋生蔓延而需要加强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农谚曰:“麦在种,秋在管。”就是这个道理。(www.daowen.com)
夏至,古人称为“夏节”“夏至节”。古人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灾消年丰。一般祭祀是冬至祭天,而夏至祭地。《史记·封禅书》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明清时期,每逢夏至,皇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到地坛祭祀,感恩天赐丰收,祈求获得“秋报”。古代朝廷还有赐冰活动。古人没有空调,夏季用冰一般是冬季藏冰于地窖,盛夏取出,或食用,或取凉。清代的赐冰,工部要根据官员的职级高低,颁发价值不等的冰票,俨然是一种政治级别上的待遇了。而在民间,则需买冰。《吕氏春秋》则有夏至日天子赏黍仪式的记载。民间有谚语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节日由来已久,作为古代的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文武百官放假三天。古代也有“夏至赏黍”之说,成为一种食俗。《吕氏春秋》便有农历五月黍登场,天子举行赏黍仪式的记载。如今,黄河中游晋南地区也有夏至食软黍的习俗。
节气与健康
夏至后气候趋于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阳气旺盛,酷热难耐,阴气内伏,暑素外蒸,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保护阳气,以降温消暑不贪凉为准。忌直接用冷水冲浴,忌风扇或空调直吹身体。檐下过道、穿堂破窗均不可纳凉。南方则仍处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易伤人体之阳气,导致人体脘(wǎn)腹胀满、食欲不振,因此要注意防湿。同时,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时重在养心。而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至时,人们遇到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食欲不振。正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夏时摄养》中曰:“盛夏之月,最难治摄。”因此,具有消暑功能的冷面类食品便成为古人夏季主食之首选。清代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五月》中曰:“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有谚语曰:“冬至馄饨夏至面。”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此时,也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运动不宜剧烈,应以散步、慢跑为主。要注意调养精神,避免焦虑,以利于气机通泄。饮食上宜多补温开水,品尝野苋菜、葫芦等,以清热减毒、消肿润肤。夏季通常有吃姜的习俗。有谚语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天,人体热量容易散失,但体内寒气增加,会导致脾胃不和或疲劳乏力,一杯姜水可以达到很好的暖身效果。
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前后,鹿角脱落。过五天,夏蝉始鸣。又过五天,半夏珠芽、种籽均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