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不寒,蜡梅花劲开。
冰河在解冻,春天已到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节气之首,四时之始”。从天文学意义上说,每年公历2月3、4或5日,太阳位于黄经315°时为“立春”。《淮南子·天文训》曰:“(大寒)加十五日斗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如果我们用古人观测星相的办法来确定节气,那么在立春节气的傍晚七时左右,只要天气晴好,我们仰望星空,就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45°的地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立春”有春之节气开始之意,在我国古代以“春为岁首”,立春称为“春节”,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原阴历元旦即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而“立春”从此不再称为“春节”了。
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立春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而在气象学上,以连续5 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这时的“立春”其实只是立意,人们往往以立意超前而物候滞后的方式走过生活的岁月。通俗地讲,在我国当候平均气温低于10℃时是被作为冬季对待的,高于22℃被作为夏季对待,10℃—22℃才被视作气候学中的春、秋季。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后,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一直到立夏的这段时间,一直都被我们称为“春天”。唐代顾况有《山径柳》诗曰:“宛转若游丝,浅深栽绿崦(yān)。年年立春后,即被啼莺占。”唐代贺知章有《咏柳》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实,手执神剪的春姑娘,2月初才会从广州开始北上,中旬至昆明,下旬越过云贵高原进入四川盆地。春姑娘3月中旬到达武汉,下旬越过黄河,到4月上旬到达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此时,那一株株碧玉妆成的垂柳,才会萌发新芽,从而引来叽叽喳喳的小鸟。而到4月中旬春姑娘才会跨过山海关,到达哈尔滨,5月中旬才能到达我国的北极村—漠河。
农谚曰:“一场春雨一场暖。”立春时节,东风送暖,大地解冻。我国南方地区就该开始春耕备播了。而在华北大部分地区仍然很冷,偶尔还会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有谚语曰:“春打六九头,雪水满街流。”就是说立春时节仍然还会降雪。黄河中游晋南地区冬小麦才刚刚开始返青,宜根据墒情结合施肥适时浇灌返青水。农谚曰:“立春雪水流一丈,打的麦子没处放。”就是说早春的土壤墒情对冬小麦的生长很重要。秋田要搞好顶凌耙耱,送粪积肥,清洁果园,整形修剪。
立春之日的迎春活动至少有3000 多年的历史,官方和民间都极为重视,且丰富多彩。如果说冬至官俗多、端午民俗多的话,那官俗、民俗俱多的就是立春了。在古代,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为了收成要祈年,为了驱旱要祈雨,为了赶走洪涝要祈晴。至今,许多名山大川、乡土庙宇依然保留传承着一些五花八门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记载,每年立春之日,皇帝都要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民间则有演春、迎春、报春、送春帖、迎春神、鞭春牛、咬春、吃春盘、剪春幡(fān)等迎春活动。在各种迎春活动前,先进行预演叫“演春”。立春当日正式迎春,意思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来。有的地方还有报春活动,就是在立春前一天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另外,也有小孩着青衣戴青帽,逐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进行报春,意思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合计全年的农事,莫负农时。不少地方也有“鞭春牛”的仪式,即“引春牛而击之”,又称“打春”,其意也在提醒人们发展生产,鼓励农耕,劝民农桑。唐代元稹(zhěn)有《生春》诗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宋仁宗则颁布了《土牛经》,以教育民众顺应天时,更加促进了“打春牛”风俗的兴起。牛是农耕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人们用牛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既表达了迎春促农的心情,又表达了人们对耕牛的尊重和敬意。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自嘲》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名句,使“牛”“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立春这一日,还有“咬春”的习俗。一般人家在这天都要讲究吃萝卜、生菜,以及葱、蒜、芥(jiè)、姜、韭等五种辛辣味的菜蔬拼成的“五辛盘”,又叫“春盘”。因为五种菜蔬味辛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清代流传有《咬春诗》曰:“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jiā),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象,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一个“咬”字,咬的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唐代杜甫《立春》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其中所说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菜传纤手送青丝”就是描述了当时立春日的“咬春”活动。而在晋南唐尧大地、后稷故里的翼城一带,也有正月二十吃卷卷的习俗。卷卷是晋南正月二十制作的一种美食。用小麦粉糊先鏊(ào)煎成纸张厚薄,然后卷入豆芽、韭黄、菠菜、粉条、鸡蛋,也有加入肉丝或海鲜的。卷卷直接食用鲜美无比,煎炸后食,其香味更浓。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怀念后稷对家乡、对社会的贡献。现代地方诗人张美恭写有打油诗《卷卷》:“吃了饺子煮汤圆,赶到二十吃卷卷。鏊煎春饼赛蝉翼,十样菜蔬裹里边。豆芽长,韭黄艳,肉丁藕丝加海鲜。晶莹剔透嫩欲滴,酥脆清香味缠绵。谷仓爷爷生弃里,唐尧添仓别有天。卷卷就是粮食袋,教咱小瓮大缸满。小老鼠,喜结缘,坛坛罐罐全盖严。神祇在上磕头拜,五谷丰登祈丰年。”(www.daowen.com)
立春节气前后,会迎来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福”字,贴春联,挂红灯笼,增添节日气氛,还有用燃放鞭炮来驱逐传说中的怪兽“年”的习俗。由于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人们燃放鞭炮的行为越来越少了。宋代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描写宋人过大年时的情景。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排列,每月两个节气,但是在传统的农历中,节气会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会形成有的农历年份出现“一年两头春”或“无春”的现象。这是由于阳历和农历计算时间的差异所导致。但是社会上总有一些迷信之人进行蛊惑(gǔ huò)人心的宣传。即把无春之年说成是“寡妇年”,是大灾大难来临之年,不宜婚嫁;把双春年说成“梅开二度”之年,意思是此年嫁娶,婚姻会不稳定,这纯属无稽之谈。
节气与健康
春季,阳气初生,需精心呵护。春气与人体之肝脏生发、条达之气相应,如果违逆了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病症,不仅影响人的情绪,而且会损伤人体“肝藏血”的功能,从而损伤人体正气。
春季,人体腠理(còu lǐ)开始变得疏松,祛寒避邪力减弱。同时,由于春寒料峭,户外活动一定要注意缓和并保暖,否则,会损耗初起之少阳。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具体按“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掌握,以养阳之生气。室内生活应适时开窗透气为好,要克服慵懒(yōng lǎn)心理,积极与大自然相适应,多到室外活动,力求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在早春,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大枣、豆豉(chǐ)、葱、香菜、花生等。从中医来说,五辛盘中菠菜、春笋、韭菜等也都是辛甘发散性食物,有驱寒杀菌、健脾宽胃的功效。这也是中华先民们长期以来适应大自然、顺应天时的聪明智慧。饮食方面,此时宜吃菠菜:菠菜所含微量元素物质居多,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进身体健康;宜吃春韭:韭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同时还能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宜吃春笋:由于春笋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其膳食纤维含量很高,有利于帮助消化、防止便秘;宜吃萝卜:萝卜有益于消积滞、化痰止咳、下气宽中、解毒等,所以自古便有“萝卜上市,郎中下市”之说。同时,春天已到,动物也大都进入繁殖盛期,提倡多吃素菜是对耕牛等五畜(牛、犬、羊、猪、鸡)及各种动物应有的尊重,别砍树木,别掏鸟巢,别随意猎杀它们,以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逸周书·月令》曰:“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就是这个道理。
立春有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zhì)负冰。自立春起,东风轻拂,冰雪始融;过五天,有的冬眠动物动起身来;又过五天,可以看到鱼儿闻暖,上游至冰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