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解与转换
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从原形到新的形态有一个转化过程,这种过程是经过分解达到的。在自然界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春、夏、秋、冬是季节的转化,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然景象的转化。从一条蚕的生态变化中,也可以看到形的转化过程。卵—蚕—茧—蛹—蛾,蚕的每一次蜕变,在形态上就会发生一次变化。水也是这样,一杯水经过加温变为汽,至冷则变为冰。从液体到气体,再到固体,水的形态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些例子对于设计创作亦是一个启示。
对于客观自然形态,通过分解可以提炼出艺术形态的构造成分、元素、基因。这些成分和元素是促成自然形向抽象形转化的条件。对于传统装饰图形的再创造,也可以采取分解、转化的方法。通过分解,从原形中提炼出新图形的构造成分、元素,再运用新的构成方法,促使元素向新的样式转化。转化是再创造很关键的一步。
分解转化的方法有很多,此处介绍三种:
(1)真正意义上的分解。
将原形打散、分解、切割、分割,做局部选取。
(2)提炼和概括。
抓住原形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以及典型特征加以提炼(或简洁化)夸张,从而使原形转化。
(3)力图改变原形。
抓住原形的可变因素,对原形的局部元素加以延伸、变异、转换,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进一步加以塑造。
原广州美院艺术设计系姜今教授,在其著作《设计艺术》中谈到图形元素转化时指出:“元素转换和合成时,有两个可能,一是元素组合,虽然经过变化,仍保留原有形象的某些特征。另一种是元素组合后,由此产生了量变和质变,转化为别的形态。”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产生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可能。
原始彩陶的鱼形、花叶形,最后演变成为点、线、三角形所组成的纹样,人们已看不到它的原形。变异使它们更适应于装饰对象,更有韵律,更具有形式美感。
(二)打散再构
“打散再构”的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装饰纹饰中就已出现。原始彩陶中的鱼纹、叶纹,汉代染织纹样、器具装饰中都运用了这个方法。在汉代兵器纹和铜人衣饰以及青铜器具中均出现打散的眼纹、耳纹、鸟爪纹。打散构成是一种分解合成的方法。从认识事物来说,分解的方法比表面观察要深刻得多,分解不仅利于更细致地了解结构,还能了解局部变化对造型的影响。通过对原形的分解,提取对象最具有特征的元素和基因促使新的形态的产生。
打散构成的方法有三种:(www.daowen.com)
(1)原形分解:一种是整形分解,分解后重新组合,或选取部分元素(最具特征的)重新组合;另一种是局部形态自身的分裂,变异。
(2)移动位置:打破原形的组织结构形式,通过变异,重新排列,或将原形移动后重新排列。
(3)切除:将原形进行分切。分切时应选择美的部分和美的角度。注意保留最具特征的部分,切除后,再重新构成。
打散构成的方法很关键的一点是,将原形分解后对形象进行变异、转化,使之产生新的图形。变异、转化,是图形的重新塑造过程。
(三)置换构成
置换构成是现代图形创意中的一种表现方法。即:选择一个普通的、简洁的形态作为原点,再根据创意,置换新的元素,组成新的图形。置换构成的要点是借助一个形态,在保持原形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置换新的元素以达到二次创造。比如:新民族图形构成借鉴“置换构成”这一方法在本质上有别于上图所介绍的内容。首先所选择的元素必须具有典型性,必须是能够代表传统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的经典形象,而不是普通的元素。中华传统图形在进行置换构成时,应尽量保持原形在外形上的特征。如果对原形的变化过大,就会造成识别上的误解。
选择传统图形中的代表性建筑和器型作为载体进行再创造或进行置换构成,是一个重要的训练方法。人类文化遵循制器造物、建国制纲、著书立说的步骤演进,可以讲“器物是文化遗留在专属时空的痕迹”。中国的长城、鼎、龙、石狮已超脱了一般性物质的概念,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为世人共知。这就像富士山、和服、歌舞伎是日本文化的象征,金字塔、尼罗河是古埃及文化的象征一样。以这些形态的外形作为原点进行再创造,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认知度。对于传统的世界性经典图形进行再创造,在原图形中置入新的视觉元素的形式风格,使原图形得以延续和再生。“置换构成”与后面介绍的“基本形转换”的构成方法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在对原形的再构时,前者应保持原形在外形上的基本特征,不宜变化过大,而后者则可以对原形做大的变异。当然,作为再创造训练,前者亦可以向后者过渡,只是这一切必须根据需求而定。
(四)异形同构
异形同构图形在现代标识和广告设计中常见,就是将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以表达主题思想,如:形容某人多管闲事,就用“狗拿耗子”的形象化语言表达;形容愚笨会说“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把两件完全不相干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其表达生动易懂。
西方现代图形理论中的异形同构形式,是创造一种能够更生动更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图形语汇,借以替代一段意义上的词语、语言和文字。异形同构图形在现代广告招贴上的功用要点,就是要传递信息,表达主题思想。
中华传统象征图形的异形同构图形也很多,如原始彩陶中的人面鱼纹。此外,民间美术中的鱼人、蛙人、蛇人同构以及鱼莲、四季花草果实同构,举不胜举。中华传统的异形同构图形大多出自对生命繁衍的期盼,与西方图形的文化根基和立足点是不同的。
新民族图形创造借助异形同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民族传统图形的再生。异形同构的实质是一种组合方式。组合元素可以不断地变换,也可以不断配对重组,以促使新的图形产生。归纳起来,这种组合可以有四个方面:
其一,自然形+意象形;其二,文字+纹饰;其三,形态+纹饰;其四,中纹+西纹。异形同构可以将不同风格的形态组合在一起。异形同构的构成技巧关键在于不同形的组合、协调应该是自然得体的,而不是硬行拼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