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态”一词语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先生在就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主题接受记者访问时所言:“在这个展览中,当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共同的特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多媒体,它是一种“多媒态”——即多种媒介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我觉得这个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的、交叉的、相互渗透的、相互激励的特征。”从早期的多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虚拟艺术、数码媒体艺术到今天的多媒态艺术,名称的变化也代表了人们对新兴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媒体艺术”的延续和“整体艺术”的发展,多媒态艺术正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给这一快速发展的艺术形态以学理关注,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审美引导。
(一)概念内涵
多媒态艺术是受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催生,视像与物象并置的一门综合艺术形态。视像既指视窗呈像,又指凝视成像;既是指一种客观物理事实,又指主观的一种视知觉状态。视窗呈现之图像、影像和虚拟物象组成的整体视像是多媒态艺术的重要表征系统,“虚拟现实”以其突出的“3I”特性:构想性(Imaginat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沉浸感(Illusion of Immersion),成为视窗艺术的最高标志。
“与物象并置”既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为可以看到的图像提供知识语境和时代背景,同时也为探讨主体提供了对话的场域。“并置”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拼贴”手法的延续与变异,也意味着人—机—人,人与环境、物象的对话和交流,机器、场景在这里被赋予主体的品格,审美意义在主体的交往中生成。作为并置之“物象”,真实而又触手可及,与此同时物象却来自对可以看到的图像之模型与符码的模仿,因此物象又是一种“超真实”。作为虚拟现实作品构建的作者/参与者(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已经模糊)的感觉中,现实中物象对他而言是虚拟的,视窗中的物象却是真实的。
基于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基于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的差别,以及观念的不断拓展,纵向而言多媒态艺术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横向而言,即多媒态艺术在泛化与纯化的摆弧之间,呈现多倾向性特征。其主要发展倾向可分为如下三类:
1.影像装置艺术
德国艺术家沃尔夫·沃斯泰尔(Wolf Vostell) 1958年就创作了影像装置作品TV De-Collaqes,对艺术的材料和文化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他写道:“杜尚宣布现成品是艺术,而未来主义者宣布噪音是艺术。我和我的朋友们则认为艺术是一个整体的感情,包括噪音、物体、运动、色彩,甚至心理反应,它是一种各种因素的组合。”他的思考在1970年后获得了回应:更多的电子媒体强调了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处理相结合,强调作品与环境及建筑空间的关系;并通过监视器、鼠标、触摸屏等将观者导入作品,使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里,观者的参与是作品互动的一部分,不过观者的行为在作者的预设之中。
2.网络互动艺术
视窗成为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面,在视窗之外的真实时空。A点进行的行为表演,可以通过监视器扫描和通过网络传输,成为B点视窗之内虚拟时空中的一个艺术对象。而通过摄像头又可将B视窗之外场景反传回来,再通过全息成像方式映射成为A点创作者的多向度空间,彻底改变传统艺术形态的单向度性和静态性,使艺术创作可以实时实现,互动生成。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所从事的变基艺术(transgenic art)可以说是通过网络互动来突破关于人、动物以及机器人之间所存在的界限的重要探索。其代表作品“创世纪(Genesis)”“第八天”“生物机器人(biobot)”中,生命体与技术已难以区分。在这里,我们的视像和体验及伦理、信仰都受到了网络、基因、人本身的新的挑战。
3.虚拟现实艺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航天与游戏中的应用为艺术发展展示了乐观的前景。水幕电影已经不再稀罕,未来的视窗必将被光幕取代,人即可穿越阻碍身体的物理视窗而进入亦虚亦实的多维的光幕,进入到一个虚拟的时空,一个自身构建的虚拟系统。借助先进的传感器,让人完全进入了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此时,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界面消失,界限消失。(www.daowen.com)
(二)时代语境
1.消费主义营造视像繁荣的景观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消费主义推动的商业实践在时间与空间领域内的探索为多媒态艺术这项综合时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成功经验。视像,作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诉求的直接呈现,已经或正在成为我们真实生活的范型。视像的直感性、世俗性、即时性,打破了语言深度的思考和历史阐释模式。视像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浓缩性话语和语言表现的密度、强度,有力地张扬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感官满足,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引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视像不仅构建了自己的话语结构,还从微观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层面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反叛,成为消费主义重要的文化表征。
2.媒体技术构建全球流通的平台
多媒态艺术作为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延续,媒体技术的发展成为多媒态艺术发展的必然基础与先决条件。当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视像的采集、生产、复制、编辑成为举手之劳。媒体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数字化媒体的出现,更是构筑起了视像的全球化流通平台,并导致了人际交往结构的变化。视像的发展借助机械复制、数码复制,促成了视像的超量生产、流通与消费。视像一方面借助媒体来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和表现策略,同时视像也成了科学技术炫耀自身的产物。技术对于视像的发展功不可没。
3.文化思潮内化为知识背景
全球化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想不再成为时代的主题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失。而实际上,体验经济、互动游戏、身体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实践都说明了后现代主义已经内化为时代的一种知识背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无止境的选择,跨历史的狂欢,对身体体验的强调,不再追求永恒而致力于对当下的占有等,正是多媒态艺术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基因,从而充满无限魅力与重重危机的重要原因。
4.艺术泛化与纯化——走向融合
多媒态艺术是20世纪末艺术纯化与泛化发展的新一轮融合,呈现出艺术与科技、生活不可割离的关系。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传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这实际上是艺术发展朝着泛化倾向发展的体现。艺术的纯化,既是艺术自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艺术对人被消费主义社会物化这一恶果的批判性回应。双重原因导致了现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媒介与技术语言的大量使用。这表现为两个突出的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对科技材料与手段的运用,包括影像表演、录像装置、数码媒体、网络艺术的蓬勃兴起;另一种倾向则是热衷于以人体作为艺术品,突出对身体经验的强调等。以上两种倾向,一种强调理性,一种突出感性,两种倾向都在多媒态艺术中得到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