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及演变

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及演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五)宋元明清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本族制度。在元代蒙古族的衣冠服饰图案中,龙凤纹就是吸收中原文化的产物。龙凤纹本是中华传统的吉祥纹样,被历代皇家所御用。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族中流行。

(一)夏商周

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纺织业夏商的发展。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如图5-1所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图5-1 铜 钺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如青铜器铭文中的“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则表现为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这些服饰适应了等级制度,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之中。

(二)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他六国有差异外,其他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之风,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三)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逐渐融入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中原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四)隋唐时期(www.daowen.com)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民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唐朝的建立,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经常会在这一时代的文物中见到。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的鞋头多设计成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

(五)宋元明清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在元代蒙古族的衣冠服饰图案中,龙凤纹就是吸收中原文化的产物。龙凤纹本是中华传统的吉祥纹样,被历代皇家所御用。人们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之物。龙是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凤凰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以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凤又是传说中能给人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因此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戴皮帽。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当时的袍式宽大而长,常作礼服之用。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可谓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规定,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用纽扣的样式。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

清崇德三年(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国(指大明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清代又实行逼令剃发易服,按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饰上,保持满族特点而延续极长的时期。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明代服饰,然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清代的官服等级差别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若排列名次可从皇帝开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亲王、奉恩将军、公主、驸马等皇族宗室戚属。异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外郎蓍老、从耕农官。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严格区别。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这种风格在康熙后期雍政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族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越来越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六)近现代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制、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的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