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闽台茶文化的多元精神

闽台茶文化的多元精神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闽台茶文化精神的形成源于茶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和人的精神追求的统一性。后经哲学、医学的不断深化,茶被赋予了“正气”“善”的精神特征。受中华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闽台地区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不同的概括。“怡”最能体现出闽台茶文化的精神特征。“静”也不能完全代表闽台百姓精神追求。而“怡”是多信仰的闽台地区共同的精神追求,尤其在传统福建交通闭塞下,茶事成为当时普通百姓的重要文娱活动。

茶作为自然界普通的植物,本身不具有审美特征和精神属性,在人对茶的一些功能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茶的部分功能不断服务于人,于是茶在人的意识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品格,经不断演化,一凝结出了一定的精神特征。闽台茶文化精神的形成源于茶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和人的精神追求的统一性。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气”与茶的“苦寒”药性的统一。早在先秦古籍《易经》中就用阴阳二气阐释了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孟子》《道德经》等经典古籍中也从自然、人文角度论述了“气”的作用,进而在医学和风水中也有“气”的概念。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将“气”视为万物本源,天地有气,四时有气,万物有气,人亦有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且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同时,茶的“苦寒”药性可治疗和调理多种常见病症,于是有了以茶的“气”来调节人病患时的“气”。后经哲学、医学的不断深化,茶被赋予了“正气”“善”的精神特征。

第二,成仙思想与茶的生长环境的统一。伴随着道教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幻想着成仙、长生,尤其是历代帝王因服用道士冶炼的“仙丹”而丧命者甚多,道教面临诸多“仙丹”致死的困境,于是将重点放在了“小药(中草药)”上。由于闽台地区多高山,又不乏神仙传说,如武夷山的“彭祖”、笔架山的“范侯公”等,好茶又多是生长在高山神仙之地,于是茶便走进了道教的视野。

第三,文人墨客与茶的提神作用的统一。闽台多文人,而茶的提神醒脑的作用甚是受文人喜爱,寄托了诗人的精神诉求,成为诗画中的重要题材,如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咏茶》、李卷的《茶洞作武夷茶歌》、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苏轼的《和子瞻煎茶》等。久而久之,茶与诗的结合形成了新的诗歌题材“茶诗”。茶在文人的诠释下有了浪漫、抒情等特征。

正是以上多方面的原因,茶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饮茶的形式便丰富起来、讲究起来,于是有了“茶艺”。而茶艺的发展又需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总结与概括,那么,茶文化精神的阐释成为茶艺的核心内容。受中华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闽台地区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不同的概括。(www.daowen.com)

陆羽《茶经》在“一之源”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甘露抗衡也。”“精行俭德”也许就是赋予茶的最早的精神品质。古人虽常品茶,也流传大量茶诗,但对于茶艺精神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也无心将茶的精神下一个定论。近代以来,受西方、日本等地文化影响,出现了许多对茶艺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论断,这种论断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概括闽台文化的诸方面。如林治先生深受《金刚经》的影响,在对茶艺的释义上倾向于佛家思想;闽南铁观音茶艺则突出表现了铁观音的美学特征;台湾各类组织的概括带有组织性质与发展规划的利益的考量。但各方的论断都融合了传统儒释道精神,强调茶艺境界,是审美非功利性和教化的功利性的统一。

(1)“和”。“和”作为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被阐释为“和谐”“和敬”“和美”“和平”“和气”等义理,反映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多种思想之集合,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真”“善”“静”的精神特征。

(2)“静”。“静”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另一代表性精神特征,在闽台佛教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茶作为宣传佛义、领悟佛法的媒介,有着共通的“清心寡欲”“宁静淡泊”精神追求。

(3)“怡”。“怡”最能体现出闽台茶文化的精神特征。“和”虽然是闽台地区的精神特征,但也属于整个中华茶文化,不能完整体现闽台茶文化特征。“静”也不能完全代表闽台百姓精神追求。而“怡”是多信仰的闽台地区共同的精神追求,尤其在传统福建交通闭塞下,茶事成为当时普通百姓的重要文娱活动。这种民众审美需求,与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趣味化”美学特征是相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