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信息准备关键,全面收集信息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信息准备关键,全面收集信息奠定基础!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职信息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成败。求职信息是求职成功的可靠保证。其他与求职相关的信息包括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择业技能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了解求职信息的分类,可以为全面收集信息、合理利用信息奠定基础。但由于这些招聘会多以营利为目的,注重广告宣传,参会单位成分较复杂,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率较低,大学生收集信息时应谨慎对待。

大学生就业信息准备关键,全面收集信息奠定基础!

求职信息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成败。在当今信息时代,就业不仅是实力的竞争,也是信息的竞争。作为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应当高度重视就业信息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多途径、全面地收集各种就业信息,并认真细致地进行选择整理,并做出准确界定、科学利用,从而抓住机会,把握择业、就业的主动权,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一)求职信息的重要作用

1.求职信息的重要性

(1)求职信息是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

在市场化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用人单位择人与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日益强化,各自的选择余地增大,竞争也更为激烈。对择业者来说,只有了解和掌握全面、可靠的就业信息,才能够有效参与到求职择业活动中;否则,就无法争取择业的主动权,也不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2)求职信息是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

大学毕业生只有掌握了全面的求职信息,才能使自己的择业更具科学性,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大学毕业生通过对各种就业政策、社会宏观经济状况、人才需求状况、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特点和用人需求等信息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自己的就业发展趋势和前景,从而准确定位,正确选择职业方向。相反,这些信息的占有量和来源上如果存在缺陷,则大学毕业生择业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将无法实现。

(3)求职信息是求职成功的可靠保证。

大学生求职是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推销的过程。在推销自我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全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做到“投其所好”。大学生对应聘单位相关信息了解得越全面,在应聘过程中就越能够胜出。

2.求职信息的分类

求职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策类信息。

政策类信息是大学毕业生要掌握的首要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政策、就业优惠政策、自主创业政策、学校和地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和规定,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各地区制订的大学生接收计划等。

(2)专业状况信息。

专业状况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专业适用范围、专业市场需求状况等。

(3)宏观经济状况及市场供需情况。

宏观经济状况及市场供需情况是指国内外及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现状与趋势,就业市场的整体状况,本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形势,供需比例与结构等。

(4)用人单位信息。

用人单位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规模、所需人员结构、单位性质、效益状况、规模、发展前景、运作模式、用工方式、招聘程序等。

(5)招聘活动信息。

招聘活动信息是指学校和政府及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招聘单位的数量、地域分布、特点类别、举办地点等。

(6)其他与求职相关的信息。

其他与求职相关的信息包括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择业技能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了解求职信息的分类,可以为全面收集信息、合理利用信息奠定基础。

(二)收集求职信息的途径

大学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很多,常用的途径有以下几个。

(1)政府和学校各级就业主管部门或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这是大学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它不仅宣传相关就业政策、制定相应的就业管理办法,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可提供很多就业信息供大学毕业生选择。

校内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是连接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桥梁,它们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及很多用人单位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窗口。

(2)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且真实性相对较高,是大学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和新媒体平台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学毕业生可以了解就业政策、不同行业的就业现状和职业发展前景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等。

(3)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

供需见面会一般由省市就业主管部门或各高校组织。大学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会可以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洽谈,进行双向自由选择,达成就业意向,进而签订就业协议。供需见面会形式多样、组织正规,参会的用人单位及提供的职位比较多,大学毕业生可以和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供需见面会是大学毕业生收集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

另外,社会各级人才市场举办的与大学毕业生有关的招聘会也能提供很多就业信息。但由于这些招聘会多以营利为目的,注重广告宣传,参会单位成分较复杂,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率较低,大学生收集信息时应谨慎对待。

(4)计算机网络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通过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人才交流网站或热线电话,如中华英才网、智联人才网、中国人才热线等轻松快捷地获取与自己相关的求职信息,也可以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网站了解企业的具体招聘信息。从互联网上获取就业信息可谓多、快、好、省,既可降低择业成本,又能提高求职效率。但是,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时,大学毕业生应清楚认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注意网络中的无效信息、虚假信息、欺诈信息等,这些信息不仅会干扰大学生正常择业,甚至还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或精神损失。因此,大学生求职不可以过分依赖网络,在利用网络查找信息时,应该注意选择那些正规的声誉较好的网站,同时对网上的信息要加以甄别,不可盲目轻信。

(5)人际关系网络。

天然和后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际关系中的人脉资源不仅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很多可靠的就业信息,很多时候还可以直接推荐,推动大学生求职成功。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和校友等,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拓宽信息来源,让更多的人帮助自己获取就业信息。

(6)社会实践和实习。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活动,也是大学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实践与实习活动中,大学毕业生有机会了解到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和对大学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可以和实习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展示自己。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信息准确、可靠,且大学毕业生已与这些单位有先期沟通,彼此了解程度较高。

(7)直接获取信息。

如果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方向已经明确,择业目标范围已经确定,则可以采用登门拜访的方式毛遂自荐,直接到自己中意或与自己专业有密切关系的用人单位,当面递交个人求职材料或进行咨询交流,以此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最直接、最准确,也最具体、最可靠。

收集就业信息的途径很多,大学毕业生切不可局限或偏好于某种单一的途径,而应将多种就业信息的收集途径结合起来,多管齐下,确保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全面、准确、有效,为成功就业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

(三)求职信息的有效利用(www.daowen.com)

大学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大量就业信息纷繁杂乱,其中还包含不少虚假和无用信息,大学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利用。一些大学毕业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就业信息,但对收集到的信息不加以有效利用,而是束之高阁,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

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求职心切,未对收集的就业信息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处理,就轻易地付诸实践,结果是无功而返,造成时间、精力、财力的浪费,更有甚者,因虚假信息受骗上当,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使求职就业陷入被动。所以,在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大学毕业生还应学会对所获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加工和有效利用。

求职信息有效利用的过程是大学毕业生对就业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加工和正确使用的过程。

1.初选

大学毕业生最初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往往杂乱无章,数量庞大,其中有很多无用或虚假信息。在收集到信息以后,大学生应该首先对信息进行初步选择,剔除那些明显不合理的、过时的及违反政策法规的无效信息。

2.鉴别

对就业信息进行鉴别的目的主要是辨别其真伪及可靠性、有用性等,鉴别的对象主要是初选后的信息资料。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客观真实性。

客观真实性是就业信息是否可靠的基本前提。了解信息真伪,一定要弄清楚信息来源于何处,是谁提供的,提供者的依据是什么。分析信息是否客观、真实。

(2)完整性。

只有完整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在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时,一定要注意对信息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企业招聘信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单位名称(全称)、单位所有制性质;②单位的现状、排名、发展前景;③企业文化;④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如学历、道德品质、个性、职业能力等;⑤岗位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资待遇、人员培训等;⑥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如联系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要把收集到的信息内容全部整理得清清楚楚。

(3)判断就业信息权威性。

判断就业信息权威性的方法有:了解就业信息的来源与质量;掌握信息提供者的背景,比较同类信息的深度。例如:从政府部门来的就业信息,人事部门最有权威;从学校来的信息,大学毕业生分配(或就业指导)办公室最有发言权。

(4)有用价值性。

搜集就业信息的目的是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收集到的信息与求职无关,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例如:自己只有本科文凭,而招聘职位明确要求博士学位,不论其他条件多么合适,这条信息对自己也没有价值。如果你同学的条件和你一样,这条信息对他们也没有价值,应删除。

3.分类

在对信息进行鉴别后,应对这些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以方便使用。对求职信息一般是按性质分为A、B、C、D、E类,如A类信息可以是政策类,B类信息为公务员考试(包括西部计划、村官考试等),C类信息为事业单位招考信息,D类信息为大型企业招聘信息,E类信息为中小企业招聘信息等。也可以按地域时间、收集途径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信息管理,在使用时能做到有序和充分。

4.分层

在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后,还必须根据信息价值的大小、有用程度、时效的紧迫程度进行层级划分,最重要、最有用、时效紧的信息放在第一级,其他信息可依照相应标准划分为二级、三级、四级信息。

5.归档

通过以上程序整理出来的就业信息仍然很混杂,也不便于保存,为了便于利用,还必须对其进行归档保存。归档保存可以通过建立就业信息资料库的方式来进行。个人就业信息资料库的设计并不复杂,重点是将每一条有用的就业信息的要点记录在案,以备求职过程中随时查询。资料库可以按不同类别的信息分类归档。

(四)求职信息的有效识别

一些不法分子为骗取钱财或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常利用大学毕业生急于就业的心理及缺乏社会经验的实际情况,有意设计圈套,引导大学生受骗上当。对此,大学毕业生应该高度重视,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对虚假信息的识别,做到防患于未然。

1.常见的招聘陷阱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招聘陷阱有:中介陷阱(黑中介骗取高额中介费)、电话陷阱(通过电话骗取高额信息费,或者通过简单电话交流后就答应录用)、传销陷阱(通过求职方式骗求职者加入传销)、职位陷阱(以提供高职位为诈骗手段)、地点陷阱、试用陷阱、合同陷阱、虚假宣传、虚假承诺等。

2.招聘陷阱的识别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招聘陷阱,关键是在求职过程中要有防范意识,在面试前就对各种信息进行正确识别,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才不会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树立防范意识,克服三种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上当受骗,多是防范意识薄弱,轻听轻信造成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克服三种心理。

一是无所谓心理,即对什么都不在乎,不愿意去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结果大大咧咧,掉入招聘陷阱后还不知为何被骗。

二是急于求成心理。尽管求职要善于抓住机会,但这个“机会”绝不能盲目地抓。有的同学急于求成,在对用人单位情况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去面试,甚至签约,上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要知道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弱点来达到目的的。

三是侥幸心理。“说不定别人是真心想帮我”“这个人好像不会骗我”“万一他说的是真的呢”等想法都是侥幸心理的体现。轻信别人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求职不能心存侥幸,偏听偏信。

(2)认真研究信息,远离招聘陷阱。

很多招聘陷阱都是通过招聘信息的方式来吸引求职者上当受骗。在求职前,大学毕业生应对招聘信息认真分析,舍弃那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通常在信息整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过广告判断招聘单位规模。如果招聘信息中广告版面小(一两行字),广告中未谈及公司具体状况(如公司文化、历史、现状、经营项目、未来发展等),这样的公司规模一般不大。如果广告中的联系方式只有手机或QQ号,多是皮包公司,应慎重。

②注意招聘条件。招聘广告中如果只开出优厚条件,但是却没有对求职者的要求,这种多半是招聘陷阱。通常单位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待遇不会很高,职位也不会很高,而且会有学历、经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如果广告中提供的待遇高、职位好(如经理、主管)而对求职者没有要求,或要求很低,对这样的信息也要慎重。

③对招聘信息进行求证,一般从招聘信息发出后到面试都有几天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可以通过网络、人际关系或其他平台来了解招聘单位,看单位是否存在,是否有好的信誉等。

(3)实地考察场地,验证信息虚实。

如果单位存在,先确认一下单位的官网,搜索官网的可用信息并记录下来,因为官网是一个单位最好的宣传窗口。同时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看看单位规模、员工状况等。

(4)面试时拒交任何费用,签约前仔细研究协议内容。

大学生在求职时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正式进入单位之前,要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的陷阱。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

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一看企业是否在工商部门登记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等。

发现被骗迅速报案。目前,各地陆续成立公安、通信、银监、银行等单位组成的“反欺诈中心”,若遭遇电信诈骗,或向嫌疑人账户转账,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或者到派出所报案,110指挥中心或者派出所会将警情转到“反欺诈中心”。“反欺诈中心”经过核实,会启动“紧急止付”程序,将涉案账户快速冻结,最大程度挽回受害者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