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如何应对从众倾向?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如何应对从众倾向?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社会认知不足,在择业时表现出的“从众”十分普遍。大学生求职的从众倾向还表现在对社会认知和家人认知的顺从上:社会认同较好的行业大家都去竞争,社会认同较差的行业大家都避而远之;或是家人认为好的职业就选择,家人认为不理想的职业就回避。从众倾向加剧了就业的竞争,也使很多毕业生错失许多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如何应对从众倾向?

就业心理是指择业者在择业前所表现出来的与职业认识、职业选择、择业途径、择业态度等方面相关的心理状态或思想认识。有什么样的就业心理,就有什么样的就业途径和职业选择。目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毕业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塑造积极的就业和择业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内在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困境

就业心理困境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的相互作用下,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在择业前产生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倾向。就业心理困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常面临着种种选择,以致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如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敢正视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发展,但又无法舍弃眼前物质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这些心理冲突给大学毕业生择业带来了困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茫和困惑。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对就业困难的现实,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量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优点,往往形成脆弱、优柔寡断、怯弱的性格。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缺乏自信,谨小慎微,缩手缩脚,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

3.自负心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考上大学,有了“知本”,就应身价倍增得到优厚待遇,因此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结果择业时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讲条件、求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

4.攀比与嫉妒心理

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有的大学生盲目攀比,自认为自己条件优越、比别人强,总希望自己的工作比其他同学好,待遇比其他同学高,在求职过程中,把目标定位与别的同学简单比较,只对那些条件高于其他同学的职位有兴趣,结果错过很多好机会。同时,当同学找到待遇好的工作时,只会一味产生嫉妒心理,认为自己肯定会找到比之更好的工作,却迟迟没有实际行动。

5.受挫心理

现代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生活条件优越,经历比较简单,没有经受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普遍较差,情绪波动较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败心理,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6.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安、烦躁、忧虑等生理反应。大学生择业就业是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对职业选择、就业状况、前途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二)大学生择业时的心理倾向

受社会传统观念及心理困境的制约,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不正确的心理倾向,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既影响到就业路径的选择和就业成功的概率,也影响到其未来职业的发展,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对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1.依赖倾向

目前在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不能主动参与竞争,“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他们不是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获取职位,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政府,寄希望于家人,等待政府、学校帮助解决就业,坐等家人及亲属帮忙,等企业上门招聘。这种严重的依赖倾向使大学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十分被动。

2.从众倾向

从众倾向表现为随大流、人云亦云,是行为主体缺乏主见的心理表现。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社会认知不足,在择业时表现出的“从众”十分普遍。毕业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单位来校招聘,同一专业的同学要么一哄而上,要么都不去。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家都去肯定好,没有人去肯定不好,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倾向。

大学生求职的从众倾向还表现在对社会认知和家人认知的顺从上:社会认同较好的行业大家都去竞争,社会认同较差的行业大家都避而远之;或是家人认为好的职业就选择,家人认为不理想的职业就回避。从众倾向加剧了就业的竞争,也使很多毕业生错失许多就业机会。

3.求稳倾向

求稳倾向是指大学生担心未来工作的不稳定,而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去选择那些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职位。这是保守心理的一种表现,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4.名利倾向

名利倾向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地注重高收入、高地位、好行业、名单位等,把名利作为求职的第一标准。例如,许多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选择去大城市,选择企业时也以是否是外资或合资为标准,求名求利,忽略了自己的特长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5.低就倾向

低就倾向源于大学生的不自信和自卑。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社会对人才要求高,竞争激烈,而大学生学到的只是理论,动手能力差,技不如人,只要有单位要就行了。结果是对自己不敢“明码标价”,对单位开出的某些不平等条件也极力忍让,草草签约了事。低就倾向会给以后职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

6.侥幸倾向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心怀侥幸,希望通过夸大自己的业绩、能力等手段来提升竞争能力,于是出现简历注水、成绩造假、学历造假等现象。

事实上,这种侥幸在求职中不仅不能得逞,反而还会给自己求职和职业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甚至影响其他同学求职以及学校的声誉。

(三)大学生择业时的心理塑造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或挫折,引起许多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择业,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在择业前,大学毕业生就应该充分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择业心理困境,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塑造健康的心理模式,为成功求职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

1.克服不良择业心理倾向

克服不良择业心理倾向,能帮助大学毕业生客观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从而建立起积极、稳定、健康的择业心态。

(1)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良性择业。

认识自我是大学毕业生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大学毕业生个性发展和职业方向选择的基础。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塑造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正确选择职业目标。

大学毕业生通过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客观全面分析,然后为自己合理定位。这样不仅可以克服择业求职中的盲目从众和不切实际的选择,也可以增强自信,避免低就心态影响未来职业的发展。认识自我可以通过心理测评、能力测试、社会比较等方法进行。(www.daowen.com)

(2)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理性择业。

事实上,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找,遇到就业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陈旧、眼界狭隘,或心存偏见、缺乏灵活性,不能理性地对待客观现实。当代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浪潮中紧跟就业形势变化,关键是要做到认清形势、改变观念、理性选择。

目标企业要合理。目前,民企已经成为人力资源消费的主力军。近年来,各种民企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度提高,在很多高校招聘会上,民企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市场中大学毕业生需求主体不再是外企、大型国企或政府事业单位,而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民企、私企。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应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积极转变观念,抛弃求稳、求名的心理倾向。

职业发展是择业的关键。调查表明,机会多、待遇优、个人发展空间广、企业体制完善等已成为现代求职者选择就业职位时的综合考虑因素。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成为当今求职者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薪资不再是职业首要标准。大学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择业与就业,正确对待薪酬和就业、发展的关系。

淡化地域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中西部地区及二线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它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在这些地域中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该积极顺应这一变化,淡化地域观念,勇于到中西部地区或中小城市去发展。

(3)积极培养主动竞争的择业观念。

择业时,大学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适合方向,树立专业思想。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大学生在毕业前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本专业的用人信息,树立自我推销的求职意识,积极主动和各用人单位联系,凭借自己的实力,用热情和真诚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4)树立严谨、踏实、稳重的择业求职作风。

严谨、踏实、稳重是现代企业用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择业求职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绝不能心存侥幸、马虎对待,甚至弄虚作假。大学生在职业意识塑造过程中,就应养成诚信、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做到诚实、诚信、严谨。

2.自我调适消除心理困境

择业的心理困境人人皆有,只是程度不同。大学生要想塑造良好的就业观,必须通过自我调适,克服各种心理困境和障碍。

(1)理智思考。

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理智思考,正确面对和接受现实,并能保持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随时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而不固守原有的僵化观念。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要理智地分析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增强信心,相信凭真才实学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单位。其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分析原因,根据原因对症下药,适时调整,而不怨天尤人。

(2)学会放松。

求职时如果心情紧张,则可通过自我放松练习进行缓解。常见的放松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肌肉松弛训练,其方法是,先紧张某些肌肉群,然后放松。例如:用力握紧拳头,坚持10秒钟左右,然后彻底放松双手,体验放松的感觉;将脚尖使劲向上翘,脚跟向下紧压地面,绷紧小腿肌肉,坚持10秒钟,然后彻底放松,体会小腿放松的感觉。第二种是意念放松训练。其方法是,先稳定情绪,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丹田,用腹式呼吸法慢慢呼吸。

(3)适度激励。

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常常信心不足,会紧张、胆怯,甚至自卑,这可以通过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壮胆。比如择业或面试前,对自己说“不要紧张”“放松”“我一定会成功”以及“我是最棒的”等暗示语言,能缓解过分紧张的情绪,增强自信心

二是大胆实践。择业时主动出击,用每一次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例如,要求自己主动与用人单位的代表打招呼,握手问好,把心里的想法坦率地说出来等,以此来激励自我。

(4)适当宣泄。

宣泄是心理调适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一定渠道把人内心深处的冲突和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以求内心的平衡。比如哭诉,向熟悉的人倾诉,剧烈运动,发泄等,都可以缓解内心冲突,消除心理矛盾与痛苦,释放心理压力。当然,宣泄情绪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且无破坏性。

(5)自我安慰。

择业时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此时应该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以缓解心里的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的情绪。如面试落选了,可以安慰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车到山前必有路”等。

(6)心理咨询

为了消除焦虑、烦恼、抑郁等心理障碍,大学毕业生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社会上的心理辅导服务也纷纷兴起。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医生都能帮助大学毕业生迅速有效地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以及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提高择业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

3.树立积极的求职心态

(1)正确认识自我。

将“个人情况”和“个人特点”综合考虑,评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分析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2)保持足够的敏感。

密切关注就业招聘信息,积极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了解最新招聘动态

(3)正确化解焦虑。

多跟已经就业的同学、朋友交流,多跟业界、周边的智慧人士接触,获得心灵的支撑,保持宠辱不惊、心境平和

(4)遇到困境时相信自己。

做自己的啦啦队。“势如破竹”这个“势”就是心理能量的积累。

(5)开辟新的战场。

一个行业的相关企业招聘进入尾声时,应积极开辟新战场,但要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延续使用,新战场离“行”不远或者为“行”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