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教育与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教育与创业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素质与所在的高校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高校的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就业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认为是学校的事,学校则认为是个人的事,各自的责任不明确,合理使用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用人方和社会的意义还没有被客观认识到。

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教育与创业

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素质与所在的高校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高校的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

1.用人单位与人才输送的高校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

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寻人才,毕业生找工作,都缺乏针对性。供需见面会往往拥挤不堪,成功率低。在就业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认为是学校的事,学校则认为是个人的事,各自的责任不明确,合理使用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用人方和社会的意义还没有被客观认识到。

2.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在我国,就业过程已经进入市场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按计划体制的形式运作,教学从学校的能力出发,而非从就业市场的需要出发。

3.人才需求的实时性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一个专业从招生到就业至少需要4~5年时间。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或地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使专业设置雷同,低水平重复。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www.daowen.com)

4.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期望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差异

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择业,而是片面追求高工资、大单位、大城市、大企业,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在当今一些高校毕业生中演变成了“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必然会使就业失败。

5.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体制的局限性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业环境与就业需求也在发展和变化,一些用人政策和制度与新形势不相适应,有的甚至严重限制或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例如,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按照接收毕业生一人一报批的程序办理手续,非公有制单位甚至没有审批进入指标的渠道;同时还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政策交叉矛盾等现象,致使许多就业改革措施难以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