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 历史背景
襄阳市樊城区临近汉江的位置有一条巷子叫做陈老巷。史料记载,陈老巷长200多米,宽3米多,街道为青石板铺就,两边房屋多是砖木结构的旧式民房与铺板门面,早在民国年间就与汉口花楼街相媲美。巷子南起中山前街(今汉江大道中段),北止磁器街,是襄阳近代百年来最热闹旺盛的街巷之一。巷子里有着经营梳子、篦子、棉花、手工制帽业、制线业、白铁手工业、香烛、鞋等的店铺。历史上的陈老巷自明清时期便生意兴隆、人流不断。巷子虽然貌不惊人,但其大名远扬,巷内流金。
5.2.1.2 建筑形态
陈老巷是老樊城历史上九街十八巷中的一员,也是古城区区域内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巷子,具有我国古城典型的街巷肌理形态。两边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入口都朝向街道。整个巷子内部阳光充足,但由于周围的建筑过度拥挤,两侧建筑室内的自然采光较差。
5.2.1.3 人群活动
①老人活动。在一天内的任何时段,只要天气允许,都能看到坐在巷子自家门口的老人们,他们有的晒太阳、有的发呆、有的观看行人、有的聊天(图5-12、5-13)。从车水马龙的大道转入由牌坊导入的街巷,和谐相处的低层建筑相互簇拥在两边,这具有宜人尺度的巷子,伴随老人们的面容,一幅适合慢行的街巷空间顿时在眼前铺开来。
图5-12 陈老巷中晒太阳的老人
(图片来源: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4d7cd4ce0102eb0v. html)
图5-13 陈老巷中观注行人的老人
(图片来源: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 4d7cd4ce0102eb0v. html)
②邻里互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经常会站在门口三五成群聊天,或者在自家门口看着过往的孩子们,或者聚集在巷子较为宽敞处一起打牌(图5-14),而旁边也会不断有从家里走出来观看的居民。孩子们会时不时在街巷中奔跑,在阳光下追逐嬉戏。因为没有汽车的鸣笛,这里显得格外安静舒适,偶尔的自行车铃声和摩托车的嗡嗡声也丝毫没有破坏这份闹市中的宁静之美。
图5-14 陈老巷中聚集在一起的居民(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www. blog/sina. com. cn/laoxu6688)
③儿童活动。儿童在这里应该是最欢乐的,没有汽车,在巷子里即使奔跑很远也能在父母和邻居的实时监视下,时不时还有街坊邻居与孩子互相逗乐。在这里活动的儿童涵盖了全部的年龄范围,有独自一个人蹦蹦跳跳玩耍的、有骑自行车的、有玩滑板的、有在地上打弹珠的、有三五成群结伴放学回家的⋯⋯几乎都看不到大人尾随其后(图5-15)。他们或是在此居住,或是从此经过,或是到小伙伴家里做客。在周末或放学时,只要是晴好天气,银铃般的笑声和叫喊声就会响彻整个巷子,真正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闹。
我们看到一个玩滑板车的小男孩A从其中经过,此时,有在自家门口观看的男孩B和正在家门口不远地方玩滑板车的男孩C,当男孩A逐渐靠近时,引起了男孩B的注意,这时男孩B对男孩C说:“快还给我”,然后将男孩C手中的滑板车拿回,转身迅速地滑向男孩A,这时男孩C一边追一边喊着:“等等我!”等到男孩B和男孩C都追上男孩A后,他们都停了下来,开始交流各自的滑板车并相互展示,之后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起了滑板车比赛的游戏,引起了路过的小朋友驻足观看。最后因为男孩A的家长带其回家,这个集体活动才终止。这是一幅很有意思的画面,孩子们的活动从进入—观看—追逐—互动—交往,从个体到集体,从陌生到熟悉,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方式。整个活动场景完全属于自发,在没有任何成人的组织下,一个促进交往的集体活动就这样发生了;若不是成人干预,活动的时间延续性也非常好(图5-16)。
图5-15 陈老巷中玩耍的儿童们
在这个传统的巷子里,人们的活动自发性较高,各个年龄群体都能找到活动的方式。因为都住在一楼,进出巷子非常方便,邻里间的熟悉度较高;因为无车化的步行空间和邻里之间的互相照看,孩子们在这里能无拘无束地尽情玩耍,这种玩耍不需要设定就能激发孩子们的交往欲望。这样的空间,满眼都充盈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孩子们在安全地玩耍,无形中就接受了文化的熏陶。这样的空间对于城市里的儿童,实属珍宝。
5.2.1.4 老城空间价值和发展的重新审视
老城空间生活的画面是美好的,但是当和居民进行交谈时了解到,这里的常住居民已经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有:①周边的高楼和居民的乱拆乱建对光线遮挡,建筑内部的采光条件比较差。②居住面积偏小,满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空间需求,因而搬到更宽敞的居住区。在这里常住的老人比较多,年轻一代越来越少。③地段处在经济发达区域,加上政府对该地段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入住经营,房屋出租会带来较高的收益。诚如居民所说,巷子端头有四五家经营咖啡、酒吧或者书画装裱的商家已经将老房装饰一新,巷子里原有的许多让人感到亲切温馨的生活画面或文化传统在逐渐失落。
图5-16 陈老巷中孩子自发的交往活动
是的,我们早知道丽江的古街,也熟知成都的宽窄巷子,更去过南京的老门东,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古巷都成为容纳各种旅馆、咖啡、私家菜馆和手工精品店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慢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历史街巷都要有同样的精品商业内在?古巷子的生活和依然营业的传统手工艺是不是就应该从城市的面容中慢慢抹去呢?如果说前者是阳春白雪,后者是下里巴人,那么为了孩子们的珍宝,历史街巷应该成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共享体,而占主角的,应该是对居民既有生活状态的最大化尊重和改善。
城市始于聚落,不同的聚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习俗。老城区里居住的多是多年住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延续着该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有些还传承了其他区域所没有的特色手工艺、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这些是城市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是城市对外宣传的无形资本,是城市映像的文化根基,应该在城市更新前加以合适的保护,延长其永久的生命力。
拥有老城,是一座城市的福气,我们不能因为发展速度和经济的需要就忽视其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关注老城区,关注老城区积淀下来的多样性,才能重拾真实生活环境的历史感,追随真正的城市灵魂。完全删除,或者只保护重要文物,其他全部推倒重建或者完全商业化,这些保护形态最终会导致城市的下一轮老化。这种老化,来得更快且伤害更大,无法修复。应对这种远虑,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持久的方法,从意识和概念上真正认真贯彻起来。其实,以儿童的生活为主,兼顾文化遗产的动态保存,是不是也是一种更美好城市的实施方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