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岛市街规划实施成果

青岛市街规划实施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实施城市规划建设,青岛守备军申请陆军省配备土木及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各1名。日德青岛之战前,德国当局规划的大鲍岛区以南市区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始着手实施市区北部及以大港为中心向台东镇方向延伸市区的扩张计划。因战争原因,该计划被迫中止。按照上述方针,青岛守备军编制了新市街建设计划。市场建设用地及其附近市街地项目于1915年10月开工。

青岛市街规划实施成果

为实施城市规划建设,青岛守备军申请陆军省配备土木及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各1名。1915年2月,日本陆军省派遣田口俊一、宫本长治两名技师到青岛工作,并任命原水道部部长、陆军技师伴宜兼任土木课长之职,具体领导、实施市街规划和建设。

日德青岛之战前,德国当局规划的大鲍岛区以南市区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始着手实施市区北部及以大港为中心向台东镇方向延伸市区的扩张计划。因战争原因,该计划被迫中止。

日本侵占青岛后,将驱逐德国人势力、“筹划邦人将来之发展”[11]确定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将青岛定位于“商工殖民地”而不是“农业殖民地”[12],因此在规划青岛城市扩张计划时,优先考虑的是满足发展日本商业、工业及长期安置日本移民的需要。日本当局在分析德国建设青岛市区的教训时认定:青岛处于山东省咽喉地带,居于中外贸易枢纽位置。延长胶济铁路并获取华北中原地带的物资必然依赖于青岛城市的发展。因此,德国将住宅区市街地作为青岛市街发展中心的做法不利于加强城市与大港港区的联系,给商贸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故我军渐次将市街中心诱导至大港方面,建设包括台东镇、四方附近的大市街”[13],即将北部大鲍岛地区作为市街建设的核心区域,并使之延伸至台东镇西部区域,以形成容纳日本移民和商工经济的新市区,充分发挥大港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为此,日本当局围绕将青岛建成所谓的“繁荣商业地区”,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心放在市街地至大港间的区域,并将包括台东镇、四方附近在内的大市区作为“商工业地区”。与此同时,修建神社学校、公园、市场及墓地、火葬场等公共设施,“构建我国人安居的基础”,为日本移民久居青岛提供服务保障设施。但是,“在此计划中,自然也有轻重缓急之分,经费上的支持也应是循序渐进”。

按照上述方针,青岛守备军编制了新市街建设计划。关于新市街建设计划的分期,青岛守备军官方资料有两个说法,即青岛守备军所编《青岛军政史》的“四期说”[14]和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土木部所编《土木志》的“三期说”[15]。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将第1期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包含《青岛军政史》所称的第1期、第2期工程。以下按照《土木志》的说法对第一次日本统治时期青岛城市扩张过程予以简述。

第1期工程第1阶段“是作为大量增加的我国来住人员的应急性设施”。日本当局拆除了位于城市中央上海町(今上海路)和所泽町(今北京路到大窑沟段)中间斜坡地带的原德国当局经营的砖瓦厂,将该区域作为“三业”(即料理业、艺伎业、娼妓业)营业指定地,即餐饮娱乐业指定地域及日本人市街,并在其下方低洼处设置市场及附属街道。同时,扩充帆船贸易要冲——小港,修整货物装卸区域,将其附近作为沿海贸易市场及仓库用地。以上规划、建设项目的目的性很强,即解决日本人住宅用地和经营用地严重不足的矛盾。

第1期工程第2阶段,把若鹤山(今贮水山)山脚以北,沿台东镇街道一带约12.5万坪的地域作为工厂指定区域,把大和町(今热河路)和上海町中间的斜坡地带、濑户路(今乐陵路)附近的大港火车站前一带的高地以及沿胶州町的测候所山(今观象山)麓北段的斜坡地带用作住宅和商业用地,建成之后陆续租赁给公司和居民,“得以顺应时运之进展”。该新街区面积约为37万余坪。该阶段其他项目还包括将花咲路(今武定路)中央的空地辟为小学用地,将若鹤山半山腰辟为神社用地,在若鹤路上建设高等女子学校,并建设公园、火葬场、墓地等项目,“逐步构成我国人永远居住之基础”。[16]日本当局的第2阶段建设工程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条件。在台东镇以西至第1期计划项目之间的区域,日商建设了青岛丝厂、三井油房、东和油房、东洋油房、山东油房、青岛磷寸、东鲁磷寸等工业企业。

按照上述规划,1915年6月,日本当局为维护其国家“文明”之形象,决定集中安置市内散设的料理店、风俗店,将新市街部分地区建成三业指定区域,聚集了日本饮食、风俗等服务业。

新市街工程于1915年9月开工,1917年3月完工,该区域命名为“新町”。该工程共投资银30576元,平整土地21050坪,道路延长1376间,上水道延长978间,下水道延长1754间。市场建设用地及其附近市街地项目于1915年10月开工。该项目位于下砖瓦工场区域,包括土地面积25810坪,道路延长1387间,上水道延长956间,下水道延长1994间,1917年8月完工,投资银68733元。该区域道路被命名为“市场通”“祝町”“赈町”“惠比须町”“大黑町”。大和町、上海町间住宅地建设项目于1916年10月开工,土地面积为19222坪,道路延长791间,1917年10月完成,工程投资银7844元。为便于大批涌入青岛的日本人祭祀其守护神,位于贮水山西麓的青岛神社土地平整项目被作为重点项目加紧实施。该建设项目于1916年3月开工,1916年12月完工,占地面积为5139坪,道路延长327间,投资银21160元。

第2期工程在若鹤山下及广岛町(今广州路)和台西镇所夹高地一带展开,面积约为20万坪,该地带用作住宅及商业区域;同时填埋位于大港东部的货运铁路线和客运铁路线中间的低洼地带,用作商业区和铁路仓库,其面积约为15万坪。[17]填埋工程用土取自台东镇西部的高地,平整的土地用于拓展工厂指定用地。另外,开发旅顺町(今莱阳路)、忠海町(今南海路)的沿街高地约2万坪区域作为住宅用地。

第3期工程是拓展台东镇东北部方向的市街地,并填埋大港防波堤内侧一带的浅滩,获取面积约60万坪的土地,用作建设大的商业市街地。在其北方还规划了占地面积约20万坪的帆船港。(www.daowen.com)

按照日本守备军民政部的官方记录,至1921年6月青岛新市街竣工面积为451541.6坪,新建道路17719间,新建暗渠1367.4间。[18]

另外,1921年10月青岛守备军民政部编制的《民政概况》称:将第3期工程内容调整为“整理大港填埋地取土场的台东镇西侧高地约27万余坪,作为工场指定地的扩张地域。另外,沿海泊河至四方街东北部区域约200万余坪的土地,建设一大市街”。此为第一次日本统治时期青岛城市建设分期带来新的说法。

日本在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还结合日资企业在青设厂,利用企业力量在四方、沧口一带沿胶济铁路建设了带状工业区,但并未形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指导工程建设。日本当局及企业出于经济掠夺和减少投资的考虑,将工业项目大量布置于胶济铁路沿线地域,且就近建设工人居住区,使工业区形成职工居住与工业生产相互混杂,导致城市形态呈现南北狭长的面貌,城市交通纵向压力加大,最终造成城市畸形发展的结果。

青岛市街扩张规划图

新市街景象一瞥

新市街全景

新市街市场通三丁目(今市场三路)街景

若鹤町一丁目(今辽宁路)街景

从若鹤兵营远眺之台东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