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日本统治时期,青岛的进出口贸易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参见下表)。1915年进出口贸易额为13446564海关两,1922年则增至98351589海关两,8年间增长了6.3倍以上。
在日本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地区对日贸易额增长幅度非常惊人。1913年青岛对日贸易额为1040万元,1915年因战争原因降至623万元,1922年猛升至4470万元,与德国统治时期贸易额最高的1913年相比,增加了3倍之多。
德占青岛后期,青岛港对外贸易额最多的地区是英占香港。日本与香港位次的易位出现于1916年,即日本占领青岛后开始大肆开展经济掠夺之时。1918年,以贸易额排序,青岛港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日本本土、英占香港、英国、日占台湾和朝鲜、美国、苏俄、法国。其中日本本土占33%、英占香港占3%、英国占2%、日占台湾占1%。[4]
青岛地区贸易额中,对外直接贸易额占比较高,这与青岛的殖民地经济属性和国际化程度有关。随着日本在青岛大量开办工厂,青岛对外贸易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青岛工业产品产能加大的结果。
英占香港、日本对青岛贸易额演变过程表(单位:海关两)
1914—1922年青岛外贸占比分析表(单位:海关两)
这一时期,青岛对外贸易比上海甚至天津、日占大连均有较大的差距,表明青岛乃至山东地区的经济总体水平不高。数据表明:以上海为出海口的长江流域经济区贸易额占比26.9%~35%,处于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层级;以天津为出海口的华北北部区域经济区占比6.4%~8.9%,处于第二层级;以青岛为主要出海口的山东胶济铁路经济区占比仅为2.9%~3.5%,处于第三层级。(www.daowen.com)
青岛港贸易额比较图(1901—1920年)
上述数据还表明:青岛地区贸易、主要是对外贸易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青岛与山东内地“港口—腹地”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在欧美列强控制的上海、天津贸易圈之外的空白地带,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山东地区对外贸易圈的影响逐步提升。
这一变化之所以发生并非完全是内生式历史演变的结果,而是在日本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之下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已经成为日本殖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与世界市场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导致的结果。日本主导的青岛工业化进程成为山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使山东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消费能力被日本施以侵略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山东区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程度也因之进一步加深。
从出口棉花到进口棉花,从种植粮食到种植烟叶,从运销工业品到生产销售工业品,研究这一时期青岛贸易演变及其影响绝不能限于贸易规模与贸易范围,而是要从城市发展历史的视角出发,研究在殖民经济背景下国际化和工业化、市场化等因素对青岛城市性质、地位及其城市化程度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青岛港进出港船舶、货物吨数及贸易额一览表(1911—19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