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岛港口恢复和建设:日本第一次统治时期的成果

青岛港口恢复和建设:日本第一次统治时期的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后,日本当局立即着手清理航道、修复港口设施,力图及早恢复海上运输。由于青岛大港整理恢复需要时日,为运输急需物资以保障城市生活,方便日本移民进入青岛,日本当局于1914年12月10日首先开放小港帆船贸易;12月26日允许在小港装卸货物,在小港和前海栈桥上下旅客。随着大港整理作业的进行,3月5日,日本当局宣布许可3000吨以下船舶靠泊大港,大港货物、人员运输基本得到恢复。

青岛港口恢复和建设:日本第一次统治时期的成果

日德战争期间,青岛航运设施损害严重。德军用沉船堵塞航道码头,破坏了船厂主要设备设施和航标。战后,日本当局立即着手清理航道、修复港口设施,力图及早恢复海上运输。

在日德战争期间,德军在胶州湾自沉和日军战损舰船有30余艘。日本海军承担了10艘舰船的打捞或解体作业,其中包括1.6万吨的浮船坞。日本陆军希望留用这个当时亚洲最为先进的浮船坞,但日本海军将该浮船坞修复后拖往日本,交由日本船企使用。日本民间企业承担了16艘舰船的打捞或解体作业。青岛守备军港务部续接了4艘沉船打捞作业。此外,日本当局还修复了团岛、小青岛等灯塔和水上航标,打捞并修复船厂150吨起重机

由于青岛大港整理恢复需要时日,为运输急需物资以保障城市生活,方便日本移民进入青岛,日本当局于1914年12月10日首先开放小港帆船贸易;12月26日允许在小港装卸货物,在小港和前海栈桥上下旅客。随着航道逐步清理,1915年2月25日,日本海军临时青岛要港部宣布小型船舶可以进出青岛港;同日,青岛守备军宣布许可在大港靠泊船舶以装卸物资。随着大港整理作业的进行,3月5日,日本当局宣布许可3000吨以下船舶靠泊大港,大港货物、人员运输基本得到恢复。

自沉于大港港区的德国商船

日本海军省关于浮船坞租给三菱合资会社的函(1917年2月13日)

在日本第一次统治青岛期间,日本当局在设施业已完备的大港仅进行整理恢复、填埋浅滩及运营维护等工程,没有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坐享其成的掠夺式利用。其所做的工程主要是1916年12月开始日本当局对大港、小港及船渠港进行疏浚作业。其中,大港疏浚工程为期3年,主要疏浚航道、码头泊位,使港口最大干潮水深达到28~30英尺;小港干潮水深也由平均4英尺加深到8英尺。1919年,曾议决在第一码头外侧整修700米长的靠泊岸壁,并通过疏浚工程使其水深由约12英尺增至33英尺,以停靠万吨轮。该工程虽计划1924年完工,但移交青岛时仅展开掘土作业。

与大港不同,日本当局对小港改建扩建较为重视,其目标是“以使小港成为沿岸地方帆船的贸易港,发展成中国帆船的一大集中地,和具有世界水平设备的未来大港相辅相成”[26],即视小港为所谓“营养港”,确立了将其拓展为区域贸易港以涵养大港远洋贸易的商贸开发思路,企图通过繁荣民船贸易吸引附近区域的大量货源,以发挥大港港口设施优势、促进远洋贸易发展。故此,日本当局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导向方面均“锐意奖励民船贸易”。

青岛港区略图

青岛港图(www.daowen.com)

日本当局对小港筹划了3项扩建工程,其中两项在归还青岛前完成。小港堤岸工程于1916年12月开工,1918年5月竣工,工程项目为沿小港北、东、南海岸修筑岸堤,这些岸堤实际成为可靠泊帆船的岸线。1920年,日本当局对整个小港进行了大规模疏浚,使大型帆船可以靠泊或抛锚停泊;同时,还修建了一座长158英尺、宽30英尺的浮码头,码头有供近海轮船装卸货物的设备。此项工程1921年4月完工。至于修筑小港北防波堤及帆船寄泊岸堤和货物储存场扩张工事计划,因鲁案交涉开始而中止。

青岛埠头全图

青岛大港2号码头

青岛大港木栈桥

青岛大港

青岛小港码头

小港货物藏置场略图(19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