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星高照: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三星高照: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1年到2018年18年间,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三位作家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舒清石舒清是西海固第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宁夏作家,他勤奋而思想敏锐,在西海固青年中有榜样的影响,尤其在回族百姓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郭文斌是个有思想的作家。据郭文斌回忆,《吉祥如意》的创作灵感来自“非典”期间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时候。

三星高照: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每天凌晨,有三颗星就会出现在东方,给夜行的人指引方向。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他们三人,就是我们西海固人民心中的那三颗星,高高地闪耀在东方的夜空中。

从2001年到2018年18年间,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三位作家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从当时的社会反应看,石舒清首开纪录,敲开了中国艺术殿堂的大门,摘取了当年的桂冠,有石破天惊的影响。在固原山区人民的眼界里,他们三人的成功,是惊世骇俗的壮举。一是他们的作品好,是“艺术化的历史”,二是个人的文学水平高,三是彻底打破了文化万年荒芜沉寂的落后局面。在全国人民面前鲜有露脸、鲜有惊人作为的宁夏人,他们三人的卓越表现终于让大家扬眉吐气。这是全区人民生活中的大喜事,是宁夏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标志性事件,其对宁夏人民精神层面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还会与日俱增。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舒清

石舒清是西海固第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宁夏作家,他勤奋而思想敏锐,在西海固青年中有榜样的影响,尤其在回族百姓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原名田裕民。回族,宁夏海原人。毕业于宁夏固原师专英文系。当过中学教师。1999年调入宁夏文联任专业作家。宁夏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出版短篇小说集四部。其中《苦土》《伏天》分获第五、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短篇小说《清洁的日子》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果院》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小说选刊》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石舒清写西海固,写回族。在回族人眼里,他已和张承志一起,成为回族的骄傲。国内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在谈到石舒清的写作时,用了‘僻静的精神资源’一词。石舒清对于故乡的感情是深挚的,在他看来,有了西海固这样一块富足阔大而又深远的背景,是他的福分。他在一个访谈中提到‘我似乎回到这里(故乡)才能觉得心安和踏实,再到任何地方都有一种被丢弃感和失踪感。我忽然间觉得故乡就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心脏,比我的这个心更壮硕、更有力、更慈悲也更深情’。他的笔下,那些独具精神气质的人和事,来源于自童年时就存贮的,不随时光流逝而磨灭的记忆。他说他现今回到老家,总有一种重温记忆的感觉,就是说所面对的土地不像是现实中的,倒好像是记忆中的一种生活。这也许与家乡的变化不多和太慢有关。但这种少变和慢速度里也有着一种很有根基很绵长很深情的东西,这种东西,对文学来说,又是很有价值和魅力的。

石舒清

西海固在石舒清的笔下,不是个符号,也不是个标签,虽卑微渺小,但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力度和深度,那是基于石舒清对生活非同寻常的感受力才能达到的高度。正如《朔方》主编冯剑华的评价,一个作家,是站在西海固来写西海固还是站在全球的背景下写西海固,结果绝不会相同。这也是石舒清笔下那些回族,能穿透民族习俗的隔膜,打动读者评论家的缘由吧。石舒清的写作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这些年来,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流传至国外,西海固借由他的笔下,渐为世人所知。”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

郭文斌是个有思想的作家。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几十种期刊发表作品近三百万字。作品先后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青年文摘》《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国内知名期刊选载,入选多种年选本。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长篇小说《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短篇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曾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郭文斌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郭文斌(www.daowen.com)

郭文斌祖籍甘肃,1966年3月生于宁夏西吉县将台乡明星村,固原师范学校毕业,1989年考入宁夏教育学院(后并入宁夏大学)中文系,1991年分配至西吉县教育局当秘书。1993年,郭文斌的电视散文《塬上的风》和《宁静的小学》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分获宁夏首届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届电视诗歌散文联展二等奖。同年,调任固原地区《六盘山》杂志编辑,开始了职业文学生涯。

郭文斌获奖后说:“我非常感激上苍没有把我降生在城市的豪门显贵之家,却把我投放到一个小山村。让我能够从童年就享受大地所带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快乐、销魂的快乐、无缘无故的快乐。那种快乐跟吉祥如意有关。”据郭文斌回忆,《吉祥如意》的创作灵感来自“非典”期间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时候。2003年4月他被《黄河文学》主编推荐到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进修。那年春天,中国爆发了令人恐慌的“非典”,北京市是重灾区,开学两周后,“非典”形势严峻加剧,鲁院宣布停课,学员去留自愿。郭文斌选择了留下。“鲁院不让我们留守人员走出校门一步。每天隔着大门,看着空空荡荡的马路,听着救护车呼啸而过;每天都有死人的消息传来,心里有着无法言说的滋味。每天都在祈祷,希望华夏大地回归安详,回归吉祥。曾经只是概念的祝福,在那段时间里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当时虽然不能给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一天比一天明显地闻到了它的味道,看到了它的色彩,听到了它的韵律。也许是天意吧,就在这时,我爱人从老家寄来一包艾草,让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端午节上山采艾的情境。那色彩,那韵律,那味道,就一起落在一个名叫端午的意象里。2003年端午节的晚上,有一串天意般的文字,通过我的手,降生到人间,那就是《吉祥如意》的雏形。”

“2004年8月,郭文斌当选银川市文联主席。两年后,他找出2003年端午节在鲁院写的那段文字进行修改,名为《吉祥如意》,投给《人民文学》编辑程绍武,不久就收到时任主编李敬泽的来信‘刚看完《吉祥如意》,写得好啊,有如天籁’。”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马金莲

马金莲是个善于思考的作家,女,回族,1982年出生,宁夏西吉县人,固原师范毕业。宁夏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曾在《十月》《民族文学》《作品》《散文诗》《朔方》《回族文学》《黄河文学》《六盘山》《飞天》《花城》《芒种》《天涯》《中国民族》《文艺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近一百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多篇作品入选全国性年度文学选本,《碎媳妇》被译为英文。代表作品有小说《掌灯猴》《春风》《父亲的雪》《老人与窑》《糜子》《永远的农事》《鲜花与蛇》《夜空》等。中篇小说《长河》获2013年度中篇小说评选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呼兰河传》”。出版有中短篇小说作品集《父亲的雪》《碎媳妇》。长篇小说《马兰花开》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8月,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马金莲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鲁敏谈及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带着岁月与时代的回响,从日升月落流水生活里淬炼出恒久的静美大境”。

用郭文斌的话说:“马金莲获鲁迅文学奖,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东风吹拂的结果,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的最新一届评奖,肯定会更加重视作品的传统性、人民性、生活性,更加重视文学的崇高感、神圣感、优雅感,更加重视温暖、善良、体贴、包容、和谐的文字。而马金莲的文字,正好具备了这种优良品质。读过马金莲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马金莲能够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审美风范。大有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味道。她的文字了无媚俗、庸俗、低俗之气,正直,鲜活,美好,有阳光雨露的清新。”作协对西海固作家十分关怀:“2016年5月12日至16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一行赴宁夏调研,看望农民作家和老作家代表,为当地中小学校捐赠图书,参加基层作家座谈会,倾听作家心声,了解基层作协发展状况,在‘文学之乡’西吉县开讲‘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调研之后,铁凝说,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文学宝贵的粮仓,文学是这块土地上最好的庄稼。在西吉县农民作家单小花家中,看着凌晨两三点才有空写作的单小花,铁凝哽咽了,她说,‘这间屋子很小,但你的心很大,文学让你走出这间出租屋和这个小村子,使你内心明亮;面对苦难,你没有倒下,而且活得很有尊严’。看望了农民诗人和作家马建国、王雪怡后,铁凝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文学引领人向上向善的力量’,铁凝说,‘他们生活艰难,内心却富足、纯粹,文学的很大一部分希望就在这里,在他们之中’。铁凝说,宁夏这块文学土地上的风景一言难尽,基层作家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让她感念不已,‘文学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学’在这里得到诠释。马金莲的获奖,也是对‘文学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学’的最好诠释,将会对宁夏大地上众多以文学取暖的作者以莫大鼓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