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夏脱贫攻坚:西海固地区民生改善成最动人章节

宁夏脱贫攻坚:西海固地区民生改善成最动人章节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经有一篇文章作过这样的评述:“固原的农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仿佛一个严重缺乏营养的巨人,四肢萎缩、形销骨立。”如果将宁夏脱贫攻坚的故事辑录成一本厚重的书,那西海固地区民生改善就是书中最令人动容的章节。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新时代行动纲领。

宁夏脱贫攻坚:西海固地区民生改善成最动人章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力量;人类,总在梦想里张扬时代的辉煌。改革开放——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对固原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清晨,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六盘山在酣梦中醒来。山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互为因果,导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将这里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山脚下的这座城,古时的萧关,今天的固原,作为宁夏唯一的全域贫困市,这里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占全区一半或以上。如何实现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历史性跨越?“苦瘠甲天下”的固原正在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历史答卷。

固原有着悠久的开发史,从清初以来,逐渐由以牧业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医疗条件改善、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空前发展。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过分强调农业生产,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全域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化和生态问题于20世纪70年代初同时出现,即“人口—粮食—土地—生态”的恶性循环危机,这场危机的全面爆发始于1972—1976年的连年大旱。曾经有一篇文章作过这样的评述:“固原的农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仿佛一个严重缺乏营养的巨人,四肢萎缩、形销骨立。”面临如此困境,固原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固原经济发展现状,顺应国家政策号召,提出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固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转变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在这场与天的博弈中,固原成功守住防线,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渐行渐近。

如果将宁夏脱贫攻坚的故事辑录成一本厚重的书,那西海固地区民生改善就是书中最令人动容的章节。那些难以磨灭的过往,如同六盘山古树的年轮,印刻在西海固的记忆深处。固原扶贫开发工作先后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八七”扶贫攻坚和“新世纪的十年开发”三个阶段。“三西”扶贫,固原地区解决了贫困群众“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的极端贫困问题;“八七”攻坚,西海固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在中央的大力扶持下,“新世纪的十年开发”解决了固原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生态建设、道路建设等大问题,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与区内外其他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作为宁夏唯一一座不靠黄河的城市,固原发展底子薄,工业基础弱,这是历届固原领导班子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固原的小康,就没有宁夏的小康。2010年来,固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固原市的发展放在整个宁夏的“大盘子”中规划和推进,不断强化“弯道超车”意识和跨越发展意识,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前行,在宁南大地继续绘就了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创造了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唯其艰难,方知不易。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新时代行动纲领。固原,这座六盘山下的千年古城迎来了决胜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固原市委、市政府自觉站在新时代大背景和全区大格局中谋划推进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实施自治区“三大战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好“六场硬仗”,加快“四个示范市”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

如今的固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固原市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贫困村提升的抓手,下足精准“绣花功”,建好产业“增收链”,打好政策“组合拳”,压实责任“军令状”,全面落实“1+6”社会扶贫和帮扶机制。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从加工端、市场端发力,农业政策逐渐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举龙头、育主体、拓市场,力促“1+4”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曾经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已发展成为多种优势特色产业竞相“登场”,固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农业革命”,使得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如今,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的西芹和胡萝卜、隆德的花卉和中药材、泾源的肉牛苗木、彭阳的辣椒食用菌等已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马铃薯循环产业、蔬菜深加工、中药材加工、亚麻籽精深加工、肉牛精深加工等项目如火如荼,滋养着一方百姓。

如今的固原,软硬环境大幅提升,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固原市以打造宁夏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旧城改造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城乡快捷互通、协调联动、功能完善的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开展“四个一”试验示范园建设,探索选育适宜固原市的“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固原人始终不遗余力治山理水。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大六盘生态保护长廊建设有序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水土治理与湿地保护、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森林公园、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系列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达668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2.2%,森林面积达397万亩,森林覆盖率25.1%,林草覆盖度达73%,为固原乃至黄河中下游撑起了一道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不断优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固原市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固原市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以生态为形、文化为魂,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提升品位、产业融合,最大程度优化“旅游+”,泾河源、将台堡等旅游特色镇,西吉龙王坝、隆德新和村等特色旅游村,以及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景区、火石寨等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景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旅游体验。以“绿色为底色,红色为特质”的旅游品牌已名扬四海、享誉全国。固原市因此荣膺“最美中国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

如今的固原,民生实事润泽百姓,发展红利无微不至。对于幸福的定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然而对于固原人民来说,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一致的,那就是“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保障的全面跟进”,实现了这些,那幸福就是实实在在的。固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固原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四县一区全部实现了教育强县创建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率先在全区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幼儿免除2年保教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日子过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全市已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128个乡村文化大院已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乐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不仅有效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也为固原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添势助力。与此同时,固原市全面整合市、区医疗资源,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推广“先诊疗后付费”“先住院后付费”等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五险合一”经办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将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实现“两线合一”并与全国31个省份7 443家医疗机构联网结算,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固原大地最温暖的记述。

从消除贫困到迈向小康,从“活着”到“生活”,再到更有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今昔翻天覆地的对比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映射在每一位固原群众质朴的生活里。固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固原市居民带来了丰硕的果实,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居环境趋于完善。当雄鸡唤醒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六盘山下的城镇在一层薄雾的笼罩下渐渐透亮,勤劳的人们迎着朝霞迈向未来,团结互助,安居乐业,一片祥和。(www.daowen.com)

自改革开放以来,固原的巨变有目共睹,但在新时期,以“扶贫开发”为核心的发展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党和人民同心协力,砥砺前行。

绵延起伏的六盘山见证着岁月变迁,大山里的一草一木都珍藏着帧帧画面,那些无限赤诚的语言,不说丰功伟业,直言铁血丹心。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早已吹响,昔日贫困的六盘山焕发出日新月异的蓬勃生机,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军。

注释

①“三西”扶贫开发计划

宁夏西海固与甘肃定西、河西,合称“三西”。1982年,国家启动实施“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②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1994—2000年)基本解决,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分为三个阶段:2001—2010年为奠定基础阶段;2011—203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2031—2050年为现代化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